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扬眉吐气,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是我国清代的民族英雄,这是毋庸置疑的,今天要说的也是一位民族英雄,还是林则徐的女婿,晚清名臣沈葆桢的故事。
沈葆桢,字幼丹,出生于清贫的读书人家庭,父亲沈廷枫以教书为业,也是贫苦的私塾先生。靠每个月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
母亲林惠芳是林则徐的妹妹,娴熟勤快,不但终日替别人做女红补贴家用,而且还负责了沈葆桢童年时代的教育。
她的教子方法独特、直接而有效,首先克服小幼丹的一些缺点,然后再教习《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本,教授的过程并非按书诵读而是常常讲解原因。
沈葆桢是舅舅林则徐阁楼上书房的常客,在这里,他览阅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作,在与舅舅的交谈中也开始对"洋务"二字产生了最初的了解。他也经常把自己从书中得到的想法告诉舅舅,在一次谈话中,他表达了对兴办洋务的看法。
道光十六年(1836年),16岁的沈葆桢考取秀才。四年后,沈葆桢和老师林昌彝同榜考中举人,这年沈葆桢刚好20岁。此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不久,担任两广总督的舅舅林则徐被朝廷革职查办。这年在双方父母的主持下沈葆桢和小他一岁的表妹林普晴完婚。(林普晴,林则徐的次女,十岁时和沈葆桢订婚。)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很难的,次次中举是不存在的,因此在之后的几年里,沈葆桢也落第了两次,其中还有一次是沈葆桢与父亲沈廷枫一同上京赴秋闱,父子二人都没能考中,年年考试,还是个秀才,父亲沈廷枫受到的打击太大了,发誓永不再考科举,回乡继续教书了。
沈葆桢年富力强,决心背水一战,再苦读三年,再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三年后,沈葆桢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升监察御史,之后历任补江南道监察御史,贵州道监察御史,江西九江知府,杭州知府。
然而沈葆桢以祖上曾在杭州居住,杭州亲戚过多为由推辞而改任地处偏远的江西广信(今江西上饶)知府。这时侯,太平军已两次攻打江西,占领了八府50多县,朝廷只剩南昌、饶州、广信、赣州、南安五郡,整个江西的局势岌岌可危。
江西太平军将领杨辅清率万余人向清军发起了进攻,连克泸溪、贵溪、弋阳,进逼广信城。当时,沈葆桢正陪同工部右侍郎廉兆伦外出征办军粮、军饷。
广信城里的400守军,听到弋阳失守,纷纷遁逃。城里只剩下知县、参将、千总和知府夫人林普晴,他们组织百姓紧逼城门,誓死坚守。在危急关头,林普晴显示了将门名臣之女的风范和气节,一边鼓舞百姓,一边派人向林则徐以前的部下,驻扎在浙江玉山的提督饶廷选求援。
第二天沈葆桢赶回了广信,不久援兵也至。在同饶廷选商议之后,采取了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打退了杨辅清的进攻。经此一役,沈葆桢扬名官场。
沈葆桢,林普晴夫妇
后名将石达开攻打广信,沈葆桢、饶廷选率守军顽强抵抗,激战数日,石达开认为城墙坚固,败走浙江。 之后沈葆桢以父母多病,请求离职回家探望。不久兴起洋务运动,清廷让沈葆桢负责建立南洋水师。
沈葆桢以朝廷经费有限,分散建南、北洋水师,感到不足,主动提议先集中力量建北洋水师。
那是甲午战争二十年前的事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风云变幻,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纷纷从四面八方向中国边疆侵逼,造成中国边疆的普遍危机。
尤其对于琉球,先后就有美、日、法的先后入侵,造成台澎地区和东南沿海的严重危机,成为当时边疆危机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以日本最为凶狠。
经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表现出对外关系上的极大侵略性。它首先把目光投向邻近的中国,对琉球怀有觊觎之心。
机会来了,琉球贡船两艘遇风漂至台湾,其中54人被高士佛、牡丹两社居民杀害,另12人逃脱得救,被中国政府由福州转送回国。日本抓住这一事件作为出兵的借口。
日陆军中将西乡率3600多人在琅峤登陆,完成对各社的征讨、诱降,并以龟山为基地建立都督府,修筑医院、营房、道路,并向后山南北各处番社分发日本国旗,准备久踞。清政府起初对日本的一系列侵台活动毫无所知,直到四月十九日通过英使威妥玛才知道这件事。
清朝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率领轮船兵士驰往琉球,并授予他全权处理处理日本侵琉球事件。沈葆桢到琉球后,一面交涉撤军,一面积极着手布置全岛防务。在府城与澎湖增建炮台,安放西洋巨炮;在安平厦门间装置海底电线;增调淮军精锐武毅铭字军13营6500人入台,
海上防务,以南洋水师扬武、飞云、安澜、清远、镇威、伏波六舰常驻澎湖,清政府也相继运来洋炮20尊,洋火药4万磅,火药3万磅,士气民心为之大振。这些措施渐次推展开来,形成相当的声势,使日军不能不有所顾忌。
这时,台南南部恶性疟疾流行,侵台日军因气候炎热,水土不服,疾疫流行,每日死者四五名至数十名,士气极其低落。在进退维谷、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日本不得不寻求外交解决的途径。
当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也存在很多困难,于是在英、美、法三国出面调停下,清政府决计让步,除以"抚恤"及付给修道建屋费用为名偿银50万两外,约中有"兹以台湾生番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之语,日本出兵乃为"保民义举",实际上等于承认琉球为日本的属国。日军撤出台湾,台湾问题得到解决。
沈葆桢的经营防务,将琉球建设的固若金汤,未用一兵一炮,加上日军因为水土不服,疟疾造成的水土不服,因此退兵,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台湾晚于几十年被日本侵占,因此要是由他来建设北洋水师,甲午战争中国或许不至于战败,真是可惜。
可惜大好成果因为清朝的退让,留下隐患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时代的遗憾!
后清朝令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扩充南洋水师,并参与经营轮船招商局,派船政学堂学生赴英法留学。
四年后,沈葆桢病逝在江宁任上,享年60岁。派遣优秀学员出国留学是他晚年对近代中国的又一重大贡献。
《清史稿》:沈葆桢清望冠时,力任艰钜,兵略、吏治并卓然。其手创船政,精果一时无耦。后来不能充拓,且听废弃,岂非因任事之难其人哉?
沈葆桢首创船政,兵略、吏治成效卓著,成果一时无俩,后来因为沈葆桢的病逝,南洋水师的建设缓慢,中断废弃了,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不得不说做一件事需要专门的人来做。
林则徐女婿沈葆桢:创建南洋水师,左宗棠都表示钦佩。
左宗棠曾说,"能久于其事,然后一气贯注,众志定而成功可期,亦研求深而事理愈熟悉。此唯沈公而已。"一件事能长期经营,全神关注,精研求深,巩固海防,也就沈葆桢能做到了。
这些出国深造的人员不乏严复、詹天佑之辈,他们后来成了近代中国各个领域的专家,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
好了,以上就是林则徐女婿沈葆桢:创建南洋水师,北洋水师要是他来训练必定成功的全部内容了,有什么看法可以留言,谈论。
本文由历史天下原创,每天更新,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