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张之洞:一生致力于富国强兵,无奈无力回天,慨然逝去

2019-11-02     历史天下

晚清四大名臣,指的是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四人。

左宗棠上篇文章已经写过,曾国藩,李鸿章有所争议,之后几篇分别列述。

今天这一篇,说一说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的故事。

秉性聪慧,才思敏捷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后官至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是直隶南皮(今河北)人,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生于贵州兴义。

幼年禀赋聪慧。五岁入家塾,从小读书用功,才思敏捷,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

13岁以前,就学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兼习史学、小学、文学及经济之学,又自学了《孙子兵法》、《六韬》等多篇兵学名著,打下日后从政和治学的初步基础,并在12岁那年刊刻了名为《天香阁十二龄草》的诗文集。

挑灯夜读

少年张之洞有夜读静思的习惯。曾经晚上点上油灯,想书中要义,到夜半时分才放下书本,"尝篝灯思索,每至夜分,必得其解乃已"。

这种作息时间其实是不对的。后来他回忆说:以后为官时治理文书总是通宵达旦,跟小时候喜欢夜晚独自读书,有关系。

"后服官治文书往往达旦,乃幼时好夜坐读书故。"

这种夜间工作的习惯,跟现在的有些年轻人,包括小编的习惯相同,曾被人指为"兴居无节",就是作息时间没有规律的意思。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不满14岁的张之洞回原籍南皮应县试,得中第一名秀才,进入县学。两年后16岁,又以顺天府乡试第一名中举,取得参加会试得中进士的资格。

同治二年(1863年),他如愿以偿,得中第三名进士及第,进入翰林院,被授予七品衔编修,正式步入仕途。同治三年(1864年)参加会试、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历任教习时,张之洞就以一介文士儒生,得到掌管重要机务的职位,遇事敢于发表别人所不敢说的见解。

清流首领

光绪五年,清廷因俄国侵占新疆伊犁,派左都御史完颜崇厚赴俄国交涉索还伊犁。崇厚昏庸无知,与俄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这一条约名义上收回伊犁,但西境、南境被沙俄宰割,伊犁处于俄国包围的危险境地。

消息传来,舆论大哗。

当时,张之洞、宝廷、张佩纶、黄体芳称翰林四谏,号为清流派。他们拥戴军机大臣、大学士李鸿藻为领袖,而实际上张之洞是清流派的首领。

张之洞上《熟权俄约利害折》、《筹议交涉伊犁事宜折》,分析俄约有十不可许,坚持必须修改这个条款,最好假装武备,暂缓立约,并要求治崇厚的罪。

上折之后被慈禧、慈安太后召见,特许其随时赴总理衙门以备咨询。

他同张佩纶、陈宝琛共同起草奏折19件,提出了筹兵筹饷、筹防边备的积极建议。

在中俄交涉事件中,张之洞的声望提高了,并且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

镇南关大捷

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法军侵占中越边境重镇镇南关(今友谊关),形势危急。

张之洞奏请调前任广西提督冯子材、总兵王孝祺等援桂,驻镇南关。70岁的老将冯子材终于在晚年有大展身手的机会,之后冯子材父子率军,奋力殊死抵抗,在镇南关大败法军,扭转了整个战局,史称镇南关大捷。

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此倒台。但是清廷却决意乘胜求和,命令前线各军停战撤兵。前线将士闻讯,"皆扼腕愤痛"。张之洞接连电奏缓期撤兵,竟遭李鸿章传旨斥责。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巴德诺在《中法新约》上签字画押之后,清朝承认越南为法国的殖民地,中法战争宣告结束。

世人因此约丧权辱国,且签订于清军作战获胜的时候,故称中法战争的结果为“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并且在以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种说法不绝于耳,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兴起洋务运动

中法战争,法国不胜而胜,当时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深深刺痛了张之洞。张之洞耻于言和,徐图自强。设立广东水陆师学堂,创立枪炮厂,开矿务局。上疏奏请大练水师,每年用专款购买兵舰,又设立广雅书院,武备教育事业同时兴立。

之洞耻言和,则阴自图强,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疏请大治水师,岁提专款购兵舰。复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

之后,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兴起来了。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抗战时期风靡一时的汉阳造步枪,就出自这个厂)等,在客观上为中国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

(894年8月1日,中日宣战后,张之洞曾奏请派马队"驰赴天津,听候调遣",并想以"外洋为助"。他鉴于"倭势日强,必将深入",建议"慎固津沽及盛京"。10月26日致电李鸿章,提出"购兵船、借洋款、结强援"三项主张。

10月底,日军强渡鸭绿江后,辽沈危急,张之洞再提出"购快船、购军火、借洋款、结强援、明赏罚"五事。11月2日,调署两江总督。11月7日,他在致李鸿章电中指出"无论或战或和,总非有船不行"。11月下旬,日军围困旅顺,张之洞先后致电李鸿章、李秉衡,要求急救旅顺,均无效。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张之洞灰心至极,在短暂的消沉后,积极支持百日维新,开展戊戌变法,以图中国富强。日本伊藤博文游历到北京,曾对总署说:"变法不从远大始,内乱外患将至,中国办事大臣,惟张香帅一人耳 。"不久,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杀害了"六君子",百日维新失败。张之洞急电挽救他的得意门生杨锐而不得 。

最后的尾声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逝去,溥仪继位,改年号宣统。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监国,满族亲贵乘机集权,排斥汉官。袁世凯是当时权势显赫的汉族大官僚,加上戊戌变法时出卖光绪帝,为载沣等皇族亲贵所忌恨。于是,载沣等密谋杀袁。对此,张之洞表示反对,认为"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

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清廷以袁世凯患"足疾"为名,让他回河南养疴。六月,张之洞病重。8月21日(七月初六日),奏请开去各项差额,摄政王载沣亲临探视。

当临终的时候,末帝溥仪的生父、时任摄政王的载沣虽然与之政见不合,但也是亲临床榻看望。张之洞毕竟是四朝老臣,临死之时还是念念不忘天下安危,提出要善抚民众。摄政王载沣扬扬得意道:"不怕,有兵在。"张之洞从此再无一语有关国计民生的大计献于摄政王之前。当天,张之洞在哀叹"国运尽矣"声中去世。清廷谥以"文襄"。

参考文献:清史稿 张之洞传

本文由历史天下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V32PW4BMH2_cNUg7Ch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