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实业家”张謇:考中状元也就罢了,还经商,经商还成为首富

2019-10-28     历史天下

说起张謇,不得不用人生传奇、人生赢家来形容。令人艳羡不已。

考中状元也就罢了,还经商;经商也就罢了,还成为首富,是科举制出现以来,唯一经商,还成为首富的状元。传奇程度令人惊叹。

今天这一篇,讲一讲晚清三大首富之一,"状元实业家”张謇的故事。

状元不易

自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以来,科举取士就一直延续至今。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即使在今天,文科状元,理科状元也是大家崇拜尊敬的对象。

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一千三百年来,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

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一千三百年来,这个名字曾经风靡过整个中国大地。使千百万士子追逐着这顶桂观,通过金榜挂名,步入政坛,获得升官晋级的机会。中国的老百姓把他们看作文曲星下凡,全国震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成为当时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

如唐代,姓名可考的状元147人,事迹可考者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书一级的官员(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状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书层次的达20人之多。可以说,在官场努力升职,成为状元这一群体实现人生价值的至上追求。

一介书生,考取状元实在不易。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别到了清代,考到白发满头仍然是个“童生”的不乏其人。四五十岁中进士,人们并不觉得他年龄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就是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生动写照。如宋代共产生了118个状元,据《中国状元全传》载,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其中20岁—30岁中状元者37人,占72.5%,最小的18岁,50岁以上中状元者2人。清代共有状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其中20岁—30岁中状元者19人,占35%,最小的21岁。50岁以上中状元者5人,最大的62岁。状元之路绝不易于巴蜀之道。

不走寻常路

前面说到,考取状元不易,既然学而优则仕,为什么张謇还选择经商这条道路呢?

要知道,古代士、农、工、商,在古代,商人一直以来都是地位比较低下的。有的读书人,中了秀才,就不事农桑,宁愿当个教书先生,也是不愿意做个赚钱较多的商人的。

其实这跟当时的环境有关系。

实业救国

清朝后期,中华民族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危险变局,自八国联军侵华以来,曾经天朝上国的臣民,认为洋人是番人,番妇的想法,遭遇史上最大落差,一夜之间,由“上等国民”,变成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任人欺凌的国民,状元一介书生的张謇,也痛恨不能为国家做点什么了。

张謇4岁时,其父开始教识他《千字文》。5岁时因背诵《千字文》没有错误,父令随伯、仲、叔三兄入邻塾,从海门邱大璋先生读书。但是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也就是所谓“冷籍”。当时科举规定,“冷籍不得入试”。12岁时,张謇父亲自己立了个家塾,延请老家西亭镇宋效祁先生授读他三个儿子。

同治七年(1868年)16岁时,那时考秀才要廪生具结,说明考生身家清白,无冒名顶替才能应试。廪生因张謇出身是通州还是海门,藉贯不明,加之是农民,不是名门子弟,两地推诿,不肯具结“补廪”,现在的教育证明,因此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为了走上科举正道,经宋琛安排,张謇冒用如皋县人丰利大户张铨儿子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籍,经县、州、院三试胜出,得隶名如皋县学为生员,第二年在如皋考中秀才。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但是从此如皋县张家开始用冒名一事来要挟张謇,连续索要钱物,最后索性将张謇告上了公堂,说:“张育才忤逆不孝”,软禁在学宫居仁斋里,要革去他的秀才,还要下狱问罪。这场诉讼延续数年,让张謇十分狼狈,家道也因此困顿。

1882年(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势力扩张。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翁同龢在政治上与慈禧不和,拥护光绪掌权,正需有人充实阵营,从此不遗余力地提携张謇。

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都给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一概婉拒,“南不拜张北不投李”,回到通州故里,继续攻读应试。打算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最终高中状元。

1898年,张謇回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慈禧罢官,“开缺回籍”。张謇闻讯作《奉送松禅老人归虞山》诗赠翁同龢,并前往火车站泣泪送别。翁师的遭遇,使他目睹了官场的险恶,半月之后,张謇也借故请假南归,开始他的“实业救国”。

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人才,间接为救国作出了贡献。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张謇是大魁天下的清末状元;是晚清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担任过民国政府的实业总长及农商总长;他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以及第一家民办博物馆;张謇更是实业巨子,一生创办了几十家企业,形成了农工商俱全的大生资本集团……主席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謇是近代中国独具魅力的人物,他的一生有着说不尽的传奇。

文丨历史天下

图片来自网络,每天更新你感兴趣的历史内容,感谢关注,收藏,转发,评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R73GW4BMH2_cNUg-0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