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的房价之困

2019-11-21   胡景晖

1990年代,香港的大学毕业生起薪大约是23000港币,现在可能仍仅有28000港币,而房价在这三十年间却上涨了十几倍。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青年人在香港失去了希望。香港的问题很大程度来源于房地产,由于四大家族通过房地产对香港经济的掌控,即便政府支持其他产业发展,年轻人想进入新的行业,也没有更多的机会。

据相关报道,深圳房价收入比已经逼近香港,尽管绝对房价没有香港高,但由于高房价已经导致产业外迁,实际上中国大多数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都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11月11日,深圳又率先调整豪宅线,深圳容积率1.0以上、单套建筑面积144平方米以下的房子为普通住宅,满两年可免增值税,导致购房中契税、增值税的变化,减低了收税标准;二套房房贷利率也悄悄松绑,这让人忧虑深圳会成为第二个香港,造成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造成产业外迁、人才流失。

北京、上海的调控还是很明显的,但深圳的新房、二手房在一路高歌猛进,月度环比超过1%,全年累计增长将在10%~20%。

景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胡景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是宏伟的,可以涵盖所有大湾区的经济结构亮点,旧金山湾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纽约湾区的金融,东京湾区的高端制造业,唯一担忧的就是房价和房租的快速上涨。

美国旧金山湾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因为旧金山湾区的房价过高开始向北迁往西雅图,IT产业开始向南迁往达拉斯,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房价相对较低,这些湾区的发展都受到高房价的影响。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呈现出高房价带来的负面效应,那么该如何解决呢?

香港70%的土地是没有经过开发的,香港为了保持一个土地的财政收入是严格的控制住了土地的供应,香港有70%可供居住的面积仍然没有进入市场。如果这70%中放一半出来,那现有的香港的房价基本上就腰斩,所以加大供应是有效抑制房价的手段。

以及通过供应分层,做到高端有市场,低端有保障,为一些年轻人、创业者、收入不高的人,解决住房问题,让他们留有希望;把区域做大,让产业、人口在更大的范围布局,稀释掉深圳过于密集的需求。积极发展租赁市场,将租赁住房配建到园区和特定的人群,解决实际的需求。

中国的一个事实就是经济还没起来,房价就先一路高歌猛进,房价不能靠市场的大进大出,这往往造成很多资源浪费、产业动荡,给经济增长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

胡景晖表示,通过产业、人口布局尽可能让产业均衡化,可以缓解很多城市过度密集的高房价问题。让更多的劳动者享受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就需要从规划统筹生产力要素、居住需求、交通建设等疏散城市居住压力,规划人口、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布局,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让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房价之间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