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佳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普通人家的厨房里几乎看不到味精了。烧菜提鲜,鸡精用的比较多。
不过对于鸡精,人们也常有一些疑惑:
比如它里面到底有没有鸡肉?
它真的比味精安全吗?
它为啥那么鲜呢,是不是加了很多化学调料啊?
最后,什么样的鸡精才好,怎么选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鸡精。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难,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国家行业标准对于鸡精的定义:
鸡精行业标准截图
行业标准规定了鸡精中一定有鸡肉/鸡骨成分,所以鸡精中含有鸡肉成分,这是肯定的,否则这款产品就不能叫做鸡精。
比如下面这个产品就没有鸡肉成分,所以,它不能叫鸡精,只能叫“蔬之鲜”或者别的什么名字。
蔬之鲜
不过鸡精标准并没有规定鸡肉成分的含量,所以,你也别指望鸡精中有很高比例的鸡肉成分。
我们就把鸡肉看成是鸡精当中的一种提鲜成分就好了。想要通过吃鸡精获得鸡肉的营养,恐怕不太现实。
除了鸡肉以外呢,鸡精当中还有盐、味精和其他的鲜味食物和鲜味物质。
不同品质的鸡精有不同的添加物,添加的鲜味食物像洋葱、葱姜蒜、鸡蛋、菌菇等等;其他鲜味物质有各种发酵产物,呈味核苷酸等。
呈味核苷酸是啥?
它包括鸟苷酸和肌苷酸两种,天然存在于多种食物中(各种肉类、菇类和菌类等),是这些食物鲜味的主要来源。目前工业上采用酵母和其他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当中。
有一部纪录片,叫“鲜味的秘密”,中间有一集大概介绍了**乐公司生产鸡精的全过程,与“行业标准”介绍的内容大体一致:
鸡精的生产过程包括:整鸡蒸煮、粉碎,加入辅料(鸡蛋、盐、核苷酸、味精、洋葱、大蒜和小葱等)搅拌混合,然后制粒、干燥、称量以及包装制成成品等步骤。
鸡精生产过程截图
从鸡精的成分我们可以看到,鸡精当中还是有味精的。而且这个比例还不低,一般能达到20%-50%。
不过,吃过味精和鸡精的人会发现,它们的味道差异是很大的。相较于味精,鸡精更鲜美,口味更饱满,更加持久。
这是因为鸡精当中各种成分的鲜味“相乘”作用。
不同鲜味物质在一起可以产生协同增效作用,使得鲜味强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呈指数级增长,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味精与核苷酸之间的相乘作用。
味精的成分是谷氨酸钠,是最老牌的鲜味剂,加上呈味核苷酸,两者鲜味相乘,产生了1+1>2的增鲜作用。
更何况,鸡精当中还有其他纷繁多样的鲜味物质,鸡肉/鸡骨/鸡蛋、酵母抽提物(部分产品有)、蘑菇(部分产品有)、葱姜蒜(部分产品有)、洋葱(部分产品有)、某些发酵产物(部分产品有)等,把它们复配在一起,鲜味强度自然成千上百倍地提升。
鸡精行业已经发展了30多年,厂家已经能够熟练使用各种鲜味剂复配出最好的鲜味强度和口感,让我们可以使用更少的调料达到更鲜美的效果。
从鸡精的配方来看,除了常见的盐和味精等调味料,就是一些天然的食物和发酵提取物,似乎并没有什么来自于原料本身的安全隐患。
可能最有健康争议的还是鸡精中含有比例不低的味精,也就是谷氨酸钠。
不过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研究结论是味精没有对健康直接的负面影响,只有大剂量的情况才会影响健康,比如一次性吃3克以上。但是,我们一般不会干吃那么多味精。
其实日常生活中,真的要做到完全不吃味精,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谷氨酸是自然界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不管是花生大豆还是鸡肉鱼肉,其氨基酸组成中都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其中花生的谷氨酸含量可以达到其所有氨基酸含量的40%。
这些食物只要进行烹饪就会有游离的谷氨酸释放出来,加点盐,天然的味精就这样形成了。
所以,避免吃味精是不现实的,适量摄入味精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安全风险。鸡精中的味精含量相对少一点,就更加不需要担心。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长时间爆炒味精和鸡精。
炒菜时温度一般超过120 ℃,甚至能达到200℃以上,会使谷氨酸钠变成没有鲜味的焦谷氨酸,虽然没有毒性,但也就失去了提鲜的意义。而且,因为没效果,你可能会加大用量。
所以,如果炒菜,无论是鸡精还是味精,都建议在快出锅时添加。
至于烧汤或者是小火熬制汤菜时,因为汤内有水,水的温度不会超过100℃,不会引起谷氨酸钠分解,所以倒可以不用那么在意添加时间。
使用鸡精和味精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
我们知道盐不能多吃,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普通成人一天摄入的盐含量不能超过6克。
那是因为盐是氯化钠,摄入的钠过多会影响血压,增加肾脏负担,还会影响其他矿物质,比如钙的吸收。
味精是谷氨酸钠,那也是钠,鸡精虽然含的谷氨酸钠少一些,但别忘了,很多鸡精是含有食盐的。
所以说啊,无论是用鸡精还是味精,都要适当减少用盐的量。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高尿酸人群,如果要加调料提鲜的话还是建议选择味精。
由于鸡精中核苷酸较多,会在体内分解产生嘌呤,对于尿酸过高的人不太友好。
市面上的卖的鸡精,虽然都叫鸡精,不过也有优劣之分。
比如,有的产品鸡肉含量较少,主要还是以味精核苷酸为主,这种味精的就属于质量比较一般的。
而有的产品鸡肉蘑菇葱姜蒜等鲜食成分较高,味精和核苷酸相对较少,主要依靠多种成分的搭配所产生的“鲜味相乘”,来达到最大化提鲜的目的。
这种就是高档鸡精的配置,相应的价格也会高出不少。
这两种鸡精的味道差异是很大的,前者呈现和味精类似的鲜味,比较单一和寡平,后者往往鲜味更好而且饱满又持久。
那么具体选择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合格证都要齐全。
因为鸡精中有肉源成分,很容易出现微生物超标等安全风险,正规厂家有标准的生产线和严格的检疫监控能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其次,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看看配方,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价格承受范围来选择高档的,或者是平价的品种。
比如,我们来看配料表1,含量从高到低分别是盐(用于增味)、淀粉(用于成型)、玉米发酵酱(这个公司的专利,一款极鲜的发酵产品)以及糖、鸡肉、蘑菇、葱蒜胡椒等。
配料表1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配方中没有味精,因为玉米发酵酱中含有足量的谷氨酸替了味精,同时大部分成分是全食材,调配用的添加成分较少。
所以,这个就属于很高档的鸡精。
有的鸡精产品,虽然还是使用了很大一部分的味精(配料表中味精排在前两名),但是,除了味精之外,还加入了很多其他比较贵比较特别的鲜味剂。这些鸡精的味道虽然离味精更近,不过也属于比较高档的鸡精。
比如配料表2,这款鸡精产品会更加突出鸡肉的风味,因此除了鸡肉粉,还额外添加了鸡油(很多食品的特征风味来自于油脂)。
配料表 2
而且像酵母抽提物这样的发酵产物本身的就比较贵重,所以更加提高了身价。
配料表2鸡精的鲜味主要来自于味精、酵母抽提物、酱油调味粉和呈味核苷酸的“鲜味相乘”。来源丰富,因此会比单独只有味精和呈味核苷酸要更加鲜美好吃。
同样是味精最多,配料表3的档次就稍差一些。
配料表3
我们看配比由多到少分别是味精、食用盐、玉米淀粉、白糖、麦芽糊精、鸡肉、核苷酸以及蛋黄香葱等。鲜味主要来源味精、鸡肉和呈味核苷酸三者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是经典的搭配;蛋黄粉、香精以及香葱粉的加入能稍稍丰富鸡精的综合味感。
不过与配方2相比,鲜味强度以及饱满感层次感会有欠缺。
一般来说,最为高档的鸡精会使用多种全食材, 甚至完全不加味精来获得更加天然饱满的鲜味;
比较高档的鸡精,还是会以味精为主要的鲜味剂,不过会在味精的基础上加入丰富全食材和其他鲜味成分来提鲜;
而一般的鸡精以味精为主要鲜味剂,只是加入包括鸡肉在内的有限的几种鲜味物质来协同增效,创造出比味精口感稍好一些鲜味感受,味觉的饱满度和层次感会逊于前两种。
了解了这些问题之后,大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购买鸡精了。并不一定都要选最高档的,毕竟高档鸡精价格也高。
而且,说到底,调味品只能是锦上添花的作用,美味的食材和烹饪技术才最重要,你说咧?
味精鸡精等调味品的出现是食品工业发展的最大助力,让大多数没有时间钻研厨艺的人也能轻易享受美味。
如果你时间充裕,不妨自己动手烹饪。我们的老祖宗们早已在几千年的烹饪历史中,掌握了如何获得天然鲜味的科学规则。
1、小鸡炖蘑菇
小鸡炖蘑菇是家喻户晓的东北名菜,鸡肉富含蛋白质和肌苷酸,蘑菇富含鸟苷酸,二者一起炖煮完美利用了鲜味相乘原理。
2、佛跳墙
佛跳墙是福建福州的代表菜,通常选用鲍鱼、海参、花菇、墨鱼、瑶柱、鹌鹑蛋等汇聚到一起,加入高汤(鸡鸭猪肉熬制的高汤)和绍兴酒,文火煨制而成。
这种混搭实现了此物只因天上有的绝美滋味,是因为它将来自于海鲜、禽肉和植物的各层级鲜味元素进行了最优复配,而且兼具美味和营养,是简单用味精和鸡精无法模拟的鲜美味。
3、腌笃鲜
腌笃鲜是江南一带的特色菜肴,上海菜和杭州菜的代表,主要用猪肉、咸肉和春笋等一起小火烹饪得到。
猪肉富含蛋白质、鲜味核苷酸和对风味有贡献作用的油脂。
咸肉在鲜肉的基础上进行发酵后产生了多种鲜味肽和鲜味发酵产物。
春笋包含了几乎全部的植物鲜味元素。
它们混合烹饪进一步发生化学反应爆发强烈又柔和的鲜美味。
参考文献:
1、 王仲礼. 食品鲜味剂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 中国调味品, 2003(2):3-5.
2、 辅宏璞, 蒋小松, 徐亚欧,等. 不同品系优质鸡胸肌肌苷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的比较[J]. 四川畜牧兽医, 2009, 36(5):31-33.
3、 双孢蘑菇鲜味剂的提取研究[D].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2.
4、 陈海强, 胡汝晓, 彭运祥,等. 食用菌鲜味物质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 11(19):3783-3786.
5、 吴娜, 顾赛麒, 陶宁萍,等. 鲜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14, 35(10):389-392.
6、 林金莺, 赖建平, 叶银枝. 颗粒鸡精的制作[J]. 中国调味品, 2002(5):25-26.
7、 斯波. 鸡精复合调味料生产技术的发展新动向[C]// 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学术. 2010.
8、 卢宏科, 李耀, 徐义斌. 纯鸡肉粉在鸡精、鸡味鲜汤料等食品中的应用[C]// 广东省食品学会第六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
9、 曾天孺, 陈秋霞, 袁观玉. 原味纯鸡粉在鸡精(粉)中的应用[J]. 中国调味品, 2004(3):31-32.
10、 Raif S. Geha, Alexa Beiser, Clement Ren, Roy Patterson, Paul A. Greenberger, Leslie C. Grammer, Anne M. Ditto, Kathleen E. Harris, Martha A. Shaughnessy, Paul R. Yarnold, John Corren, Andrew Saxon, Review of Alleged Reaction to Monosodium Glutamate and Outcome of a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Volume 130, Issue 4, April 2000, Pages 1058S–1062S
作者:佳籣,怀一点理想主义的食品博士,努力脚踏泥土,也能向往星空。
有知识,更健康。健康新脑洞,祝大家又美(帅)又健康!
健康问题勾搭撩骚吐槽八卦,欢迎留言,或者关注 头条号"健康新脑洞"本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