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娱行业来说,2019年或许将成为日后盘点时一个有“转折”意义的年度。全球视野内,竞争、竞合依然是常态,但“突破”成为关键词。
2019年的国内纪录片产业,一路稳中有变。从台前的“高光时刻”,到幕后的“格局流变”,新的行业生态正在形成。新年伊始,文娱头版(ID:wenyutouban)推出系列专题《2019文娱印记》第五篇《回眸2019,“中国纪录片生态”悄然演变中》。
曾经,与剧集和综艺相比,纪录片的声量或许“低”了一些,但随着近年来多方力量的加入,纪录片逐渐走出小众圈层,开辟出更大的舞台。2019年纪录片领域就有诸多受到瞩目的“高光时刻”——
这些大事件,是国内纪录片领域正在发生变化的“台前印证”。而纪录片产业在政策扶持、台网联播、平台格局、市场资本、商业价值、观众群体、创作生态等方面不同程度的衍变,则是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2020年伊始,文娱头版(ID:wenyutouban)尝试从平台(机构)以及创作生态两个维度,对2019年纪录片行业发展进行回顾。
传统纪录片阵营转型升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结合“5G+4K+AI”等融媒体技术,在2019年10月进行了一次深度改版。改版后的央视纪录频道,在推出精品力作、孵化具有国际国内双向影响力IP的过程中,致力于打造纪录片创意生产模式,推动频道品牌升级。
去年改革“动静”最大的,当属“同业”中创办时间最久的上海纪实频道。2019年4月,SMG纪录片中心成立,在机构上以十三个工作室的形式整合了上海纪实频道、融媒体中心、东方卫视中心等SMG纪录片创作中坚力量,在组织架构上,实现了纪录片中心、纪实频道、真实传媒“三块牌子,一套管理班子”的模式,在模式上依托全资控股的真实传媒和联合投资控股的云集将来,进行了外向型规模化的纪录片制作。
此外,上海纪实频道还布局了纪录电影版块,计划参投、制作纪录电影,并注重探索纪实类影像作品的商业价值。改革的步伐一直在持续,从2020年1月1日起,纪实频道与艺术人文频道正式整合为纪实人文频道。
2019年进行整合频道的还有北京冬奥纪实频道。为更好宣传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北京纪实频道与原体育频道合并为冬奥纪实频道,并于2019年5月10日正式上星播出,目前全国覆盖人口已突破4.1亿。
不同广电机构正在结合自身体制特点与时代背景进行调整,也有的选择在擅长领域继续深耕。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便积极打造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兼备“青春范”纪录片,对纪录片创作进行“年轻态”的创新。
内部改革的同时,传统纪录片播出机构还不断创新与新媒体的合作机制,树立互联网思维、更新传播业态,挖掘纪录片更多的价值。
互联网平台布局“加码”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助推中国纪录片发展进入快车道。“融媒体传播是常态,互联网成新主场”,《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中这样描述。其实不仅是观看渠道的多元化,互联网平台的入局,甚至改变了纪录片行业生态。视频网站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传播、商业等“新血液”“新玩法”,其长尾效应驱动行业发展形成新的良性循环,并成为塑造国内纪录片全新格局的新势力。
12月27日,《2019腾讯视频年度指数报告》发布,其中就有对纪录片版块的整体复盘。目前,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已经形成了一套“泛纪录片战略”。2019年相继推出了《早餐中国》《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我们的浪潮》《风云战国之列国》等不同品类的纪录片,在内容IP开发、工业化生产、商业运营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尝试。
《2019腾讯视频年度指数报告》纪录片单元
与腾讯视频齐头并进,在纪录片成本投入和产业布局方面越来越大的,还有优酷。就在2019年12月30日,优酷内容开放平台完成最新一轮产品服务迭代升级,旗下九大品类内容实现月度结款,其中就包括纪录片。
在12月的广州纪录片节上,优酷表示未来全年将投入2亿资金助力国产纪录片创作,并希望重新定义纪录片的市场价值。在纪录片领域不断发力的优酷,在2019年获得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颁发的年度纪录片播出机构称号,这是互联网平台首度获此殊荣。“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纪录片”,成了优酷纪录片新的SLOGAN。
与优酷一样,在广州纪录片节期间对平台2019年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布局进行展望的,还有近些年在纪录片领域异军突起的B站(哔哩哔哩)。B站也表示未来将再次启动“寻找计划”,继续挖掘平台社群和弹幕互动等优势。
凭借二次元文化崛起的B站,自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其平台播出并迅速成为“网红纪录片”后,便积极参与到纪录片领域的各个层面。2018年也是在广州纪录片节上,更是首次提出了“网生新派纪录片”的概念。目前,成立纪录片出品部的B站,在纪录片采购、出品、自制上的投入基本持平,且在逐年增加对纪录片的投入。
曾率先推出纪录片会员付费观看模式的爱奇艺,在如今过亿的会员体量下,也在探索内容阶梯化布局的同时,继续深入研究和搭建分账体系;专注主旋律纪录片年轻化表达的芒果TV,在微纪录片的表达形态中,走出了一条适合互联网碎片化传播的纪录片道路;一条、二更、快手以及字节跳动矩阵中的西瓜视频和抖音、新浪旗下的酷然视频、百度的好看视频等新兴视频平台,也在纪录片领域争相发力,探寻各自不同的商业价值兑换模式。
虽然纪录片市场还没有电影、剧集、综艺那般成熟,但广告招商、会员付费、IP授权、版权分销、衍生开发等已成为目前纪录片在视频网站的常规商业模式。虽然互联网平台在纪录片布局方面存在竞争,但这更是一个竞合的时代,合力之下已经催生出了纪录片产业新的增长极。
创作端积极调整姿态
“纪录片真的可以赚钱吗?回答是否定的。”曾进行过如此评述的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节和法国阳光国际纪录片节创始人伊夫·让诺于2019年11月14日去世,享年69岁。那段时间前后,业内对“纪录片能否赚钱”有过一番讨论。但其实,伊夫·让诺在接受《每日新闻》采访时,还曾对“纪录片如何平衡商业性和艺术性”进行过这样的表述:“这是支撑我们的‘两只脚’。我们既需要筹措资金,也需要做出具有艺术性的好作品。有时候艺术上的成功也能带来商机。两者是矛盾的,也是辩证的,表面上商业与艺术是一对反义词,但有时候他们是可以共存的。”
曾几何时,纪录片的确有过无人问津的日子,彼时进入这个行当就意味着,为了“记录真实”就需要苦守清贫。纪录片在资金和时间等成本投入方面较高,这决定了其投入产出的不对等。但如今,纪录片的可能性正在被重塑。“纪录片不能商业化,但是应该兑现商业价值”等观点,正让越来越多纪录片人辩证地看待纪录片与商业、与市场、与观众之间的关系。纪录片人开始从创作心态和创作方法层面作出改变。
无论是播出渠道的多元化,还是受众群体的年轻化,亦或是观看习惯的碎片化,B端和C端的变化都让内容创作者重新思考,到底怎样的纪录片表达语态才是适合当下语境的。加之日益年轻化的纪录片行业创作主体,全新的拍摄手法和视听语言被代入纪录片中:纪录片+真人秀带来的纪实综艺,纪录片+短视频产生的微纪录片,纪录片+商业元素融合出的带货纪录片……2019年的《奇遇人生》(第二季)、《早餐中国》一二季等案例都在表明纪录片创作样态的变化逐渐成熟。
除了内容层面的自我革新,在产品运作方面纪录片从业者也在不断尝试。纵观新媒体平台的管理核心和创作主力不难发现,他们多数是来自传统媒体的纪录片人,并与项目制作方一起,在内容开发和商业模式上重新探索纪录片品牌化、工业化道路。
如今,中国纪录片行业已经形成一个以央视纪录频道、卫视纪实频道为主力,以新媒体平台为重要支撑的多元格局。“新老玩家”共存的融媒体环境,让中国纪录片产业格局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有序,也让“纪实影像”的内核更加充实有力。
-END-
作者丨雨天
编辑丨雨人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