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全县二十一座古桥,多无存或改建,唯有龙津桥容貌依旧

2019-07-03     出外龙舒人

作者:汤雷

舒城县境内现存的或有资料可查的古桥21座,大体可分为石拱桥和平板石桥两种。其中石拱桥有张母桥、秦家桥等8座,平板石桥有龙津桥、周瑜桥、蟹子桥等13座。这里就其中较为著名的桥梁记述如下:

龙津桥

民国时期,龙津桥(来源 | 《大阪每日写真特报》)

龙津桥,位于城关镇码头社区,从北向南跨越南溪河。花岗岩结构,四垛、五孔,全长40米、宽3米、高8米,垛长6.6米,呈长方菱形,桥面为长石条铺成。南溪河原为龙舒水(今杭埠河)由西向东流经城南与由北向南驿道相交,于城关南门外设官渡,曰:“龙眠古渡”。明万历年间(1573),主河道南徙,南溪河水势减小,于渡口附近建13垛石桥——龙津桥,渡口遂废。清初,因桥梁倒塌,渡口恢复。清光绪辛丑年(1901),邑令肖仁丙集乡绅百姓之资,按明代原桥形制重建龙津桥,历时6年,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成使用,渡口再次撤除。

龙津桥(来源 | 《舒城县交通志》)

龙津桥建筑精美,桥两旁原有石柱栏杆。桥南头有建桥纪念亭,亭中有石刻碑记。桥亭毁于民国战火之中,原桥栏杆亦坏。1982年政府拨款维修,仿造花岗石栏杆。1984年县政府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中国古桥大观》。该桥现仍为码头街至三里街交通要道。

2018年,龙津桥(摄影 | 束文杰)

周瑜桥

周瑜桥,又名南舒桥。位于原城关南门外护城河上,现为中大街与码头街结合部,原为两台一垛两孔石板桥,全长15米,桥面宽3米,高4米。1972 年重建,拆毁原桥垛改为单孔石拱桥,净跨8米,宽9米,两旁设人行道。在拆毁原桥垛时,发现河床系软质地基,采用柱基础。原桥垛里藏“叫生铜人”一尊。

周瑜桥(来源 | 网络图片)

据清嘉庆《舒城县志》记载:元末邑人许荣,在故舒城基础上,加筑城墙,修马道,挖城河。明弘治十一年(1490),知县安郁增筑,城址南徙。后建石桥,以舒人周瑜命名。民国三年(1914),被洪水损坏。民国八年(1919),被洪水冲毁。1922年,重修。

张母桥

张母桥,位于张母桥镇后街,三孔石拱桥,长15米,宽5.8米,保存完好。据当地口述材料:明代万历年间,此地叫老牛湾,一张姓渔民遗孀为方便人们通行,乞讨募捐建成此桥。后人为纪念她的功德,命名张母桥。后经多次维修,保存完好,成为舒城县西北部重要集镇张母桥标志建筑物。

吉庆桥

吉庆桥,位于桃溪镇西街头,双孔石板桥,长11米,宽4米。桥头原有排楼,上书:“西津古道”,扼舒城县至六安州官道,1970年改建成水泥桥。

2019年,桃溪镇西街(摄影 | 束文杰)

同寿桥

同寿桥,位于万佛湖镇蔡塘村枫香树店,始建于1900年,两垛三孔石板桥,全长15米,桥面三块条石铺成,宽1米,高4米。原为安庆通往六安官道桥,现为通村步行桥。

同寿桥(来源 | 《舒城县交通志》)

(根据文物普查资料整理)

附:舒城古桥一览表(2008年8月)

西门大桥,舒岳公路2km+900m,石板,后改建为石拱。

九井桥,舒岳公路23km+110m,石拱,后改建。

雨林桥,舒岳公路24km+500m,石板,后改建为石拱。

韦洼桥,舒岳公路34km+650m,石板,后改建。

胡家河桥,山河公路3km+700m,石板,后改建。

回龙桥,城关镇西门外,石拱,完好。

王华桥,柏林乡,石板,完好。

迎新桥,干汊河镇,石板。

陈三桥,干汊河镇,石拱。

秦家桥,柏林乡秦家桥,石拱,后改建。

蟹子桥,城关镇三里村,石板。

三门垱桥,城关镇五里村,石板。

西门口桥,城关镇西大街,石板,后改建。

小东门桥,城关镇,石拱,后改建。

和平街桥,城关镇,石拱,后改建。

查水河桥,春秋乡万善村,石板。

龙津桥,城关镇码头社区,石板。

周瑜桥,城关镇,石拱,后改建。

张母桥,张母桥镇,石拱。

同寿桥,万佛湖镇蔡塘村,石板。

吉庆桥,桃溪镇西街,石板,后改建。


  • 作者:汤雷(《舒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t7a_GsBmyVoG_1ZZf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