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庄,简称岳庄,分东西两个村。位于岳阳山下,围屏山前,东临岱庄村,西邻南庄村及八陡镇的东顶村,南与南山(山上有部分近十几年新建民宅)、石马镇蛟龙村相望。福南路从村西、仲临路从村南穿过,交通便利。曾是原岳庄人民公社、岳庄镇政府驻地村,是一个较大的自然村,人口鼎盛时期有近万人。
岳家庄村全貌
岳家庄始建于何朝何代,无从考究。但从原岳西小学地址附近发现的大量窖式坟墓(俗称“油篓坟”)分析,元代就有人居住,而且村落已颇具规模。现存《薛氏族谱》载明:元代有薛氏在此定居,早年有古塔得名浮屠滩。清康熙九年(1670)《颜山杂记》载名浮屠滩。民族英雄岳飞后裔岳诲于明初自直隶枣强(人口中转站)迁来后,岳姓繁衍众多,故而以姓氏命名岳家庄。《博山县志》《续修博山县志》均载名岳家庄。
村庄大体成葫芦形,东北略高西南略低。大致以葫芦腰处为界分为两个行政,一个是岳东村,一个是岳西村。元至元二年属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孝妇乡,清雍正十二年(1734)属博山县,1953年属淄博市(小)第三区,1957年属淄川区岳庄乡,1958年属博山区黑山公社岳庄管区,1962年属岳庄公,1984年属岳庄乡,1986年属岳庄镇,1992年属崮山镇,2010年属源泉镇至今。岳东村总面积320公顷,现有1010户,3100人。岳西村总面积有333.3公顷亩,3120人。现有岳、邢、张、王、李等25姓。
岳家庄古老而厚重,千年的沧桑历史,创造沉积了灿烂耀眼的文化,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古迹名胜及文化瑰宝。沿岳东村进村大街行至村东头,西折进入岳东村中心街约百米处,一座古建筑即映入眼帘,这就是岳东第祠堂,俗称家庙。始建于明末,第一次重修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第二次重修于1932年,第三次重修于2006年。祠堂南面有大门楼一座,门前有一高台,高1.5米,5级台阶。大门外东西两侧有上马石一对。大门前有国槐树两株,分立东西两侧。祠堂占地1200平方米,进门立有影壁墙,有北屋三大间,东西庑各一排计10余间。
由岳东第祠堂向东南约50米便看到岳氏祖茔,俗称东老林,占地1.67公顷。大门坐北朝南,宽4.8米,台阶11级。门两边有侧墙,墙高约5米,用巨大条石砌成。东侧墙刻有岳飞的《满江红》,西侧墙为修林碑记。进大门正中央为祖碑,刻有“岳氏祖茔”四个大字,为光绪元年(1875)立。林内有柏树500余棵,大部分为明末清初种植,树龄约有400年。在大门左右各有柏树14棵,俗称28宿。
从仲临路进入岳西村,进村大道行几十米,右前方便见一人工湖,戏称“小南海”,俗称“泉子堰”,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有栈桥通往湖中小岛,岛上有庙廊、南海观音大殿、西官厅、龙王殿、张天师大殿等。建于民国初期,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岳家庄一带过去缺水,能在此地出现“小南海”水上景观,又加之建造年代久远,岳家庄“泉子堰”在博山南部山区遐迩闻名。岳西村内建有岳氏祠堂,占地1200平方米。东大门坐东朝西,两跨院,正殿三间(民国建筑)现保存完好。
小南海(建于民国)
在两村的交界处即自然村的中心部位,有一宏伟建筑,俗称大庙。建于元代,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有大门、西官厅、前后大殿、东厢房、三宵殿、十大夫殿、钟鼓楼,现保存完好。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内有比较完整的明清乡土建筑约30处。这些建筑风格鲜明,保存完好,至今供人们居住,具有比较高的文物价值。明清建筑中独具风格的是岳西村的前门里。门里俗称里胡同,门外称为前门口。在前门里布局着两楼,每楼陪衬着三厅,均坐落在北面,三厅依次往南排列,均有独立的院落,三厅前后门过厅,与楼的正门呈一条直线。在临西街道也有同样的一楼三厅。三楼地下均有暗室,暗室有地道口连接着岳家庄地下的“避乱洞”。“避乱洞”全长1.5公里,西南、东北走向,西至南庄村村东,东至岳东村荫子顶,洞内配有房间土炕,还有石磨等饮食加工工具,连通着涝地井等饮水井。该洞的建造年代没有历史记载,近百岁老人也无从知晓,但其在战乱时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充分展现了岳庄人民的勤劳智慧。
山神庙 2013 年 摄影
清代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岳西村四周建立了围墙,四周设立了卫门出入通行,随着岁月的变迁,围墙已不见踪影,只有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关爷庙和占地80平方米的文昌阁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事情。
岳家庄自古人杰地灵,据《博山县志》记载:明代岳东第是明威将军,其长子岳储珍是万历戊午举人,四子岳含珍敕授昭勇将军。岳含珍申退故里后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十里八乡赞誉他是“当世神医”“活神仙”。据《博山县志·人物·武功》记载:岳含珍,字玉也,号思莲子。以材官随营,历任潞安道中军、金华府都司。时海寇内犯,平定有功钦差延绥游击,兼定边副总兵,敕授昭勇将军。岳含珍自幼习武、习医,潜心研究古代医术,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创新,治愈了一些疑难杂症,传授医术,带动了乡村中医的发展,其医学名著《针灸考穴精义》《针灸阐岐》《针灸论证》《针灸奇古方》《本草大病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燕锡瑶,字璧山,民国时期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在天津警署、邹县公安局任局长,烟台督查司任职,日寇侵华后,弃政经商,新中国成立后被政府定为开明民主人士,历届市政协委员。
岳邦靖,字仲安,民国时期书法有名。岳明铎,字晓南,民国时期村名医,精岐黄,著《注解精穴解》医书。并开办私塾,精通法律。清末秀才六人:岳茂修、邢元柱、燕锡瑶,燕登鏊、燕登甲、燕登奎。岳家庄能工巧匠众多,木工以岳家、邢家、卢家、翟家为代表形成了家族式木匠班,木工发展较快,现后代徒弟多数成为模型工。建国初期,市工人文化宫、市政府礼堂的建筑,均有岳庄邢元珠等参与设计,木工、泥瓦匠工以岳西村为主。
岳家庄位于博山城区以东九公里处,是通往东南部山区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现在岳西村周边的地名走马岭,回马岭,马倒头等地名,都是在古代以战马为主时形成的,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与岳家庄息息相关的历史事件。
1937年12月26日,日寇血洗岳家庄,日寇进村时岳东村部分村民跑到了北山北峪躲避,岳西村部分人员躲到了避难洞中。大部分男女老幼三百多人被集中在西卫门外的雪地里跪着,日寇架设两挺机枪,逼迫老百姓交出抗日分子,不然全部枪毙。当时一部分百折不挠的血性青年私下已商定,日寇一旦开枪就奋起夺枪。在翻译官的说情下,后来又从村里搜出岳姓,薛姓两人枪毙了事。
淄川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胡大姑》一篇,故事说岳于九遭狐仙骚扰,后来岳家从西山请来了捉妖高手,将狐仙捉拿归山,岳家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生活。据村内老人代代相传:狐仙也有其善良助人的一面,村内有孩子的家庭,因大人忙,就将小孩抱到楼的附近,叫一声“胡姑”看管一下孩子,虽不见“胡姑”的身影,孩子就不哭不闹,自由玩耍,从未出现孩子磕碰等意外。
历经千年变迁,岳家庄人民不断传承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承载着历史赋予的使命,祖祖辈辈,辛勤耕耘,沿袭着朴实而文明的乡村民风,如今正在快步迈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