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家台村位于五阳湖西岸,依山傍水,距镇政府驻地桥东村约2.5千米。西靠丁香山,隔山与莱芜市的马勺湾村接壤;东北面隔淄河与杏山相望,与桥西村相邻;南与莱芜市的左家峪村接壤。芦家台村由芦家台和田庄两个自然村组成。据《毛氏族谱》载:“吾祖原江南镇江人也。始祖光耀,自明洪武初年随永乐圣驾迁直隶枣强。自枣强又迁至山左,即今泰安府莱芜县之西北鄙方安子庄居住,后又迁芦家台。”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莱芜县志》亦有“芦家台”字样。据此,明代已有此村。建村前,村东有一平展高阔土台。芦姓先来此定居,人丁繁衍,故名“芦家台”。现在村内居民以毛、宋、蒋、甄、王等姓为多,已无芦姓居民。芦家台村共有村民500余户,1500多人。芦家台村主要古迹有红叶山庄、西庙、炉姑庙、白马洞、福抱泉等。村中文娱活动活跃,素有“吕剧之乡”称号。
红叶山庄位于丁香山北麓的赵华山脚下。赵华山是一座状似馒头的圆顶小山,山上多黄栌树,每到秋季时节,漫山红遍,为此又有红叶山之称。过去,红叶山下的田庄村内有一处豪华、漂亮的明清时期建筑群,传说是崔氏家族于明嘉靖年间建设的一处庄园,到清朝初年,崔家将这一庄园卖给了博山的望族赵家。赵家曾将此事刻碑记载,这通买地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庄园在红叶山下,故称红叶山楼,亦称红叶山庄。宣统《莱芜县志(卷二十)》载:“赵执信,号秋谷,益都人。康熙十八年进士,官善赞,罢职后,徜徉山水,尝寓居邑东北境之田庄……或云秋谷集中所云红叶山楼者也。”据此可知,赵执信曾在田庄居住过。为此,有人认为赵执信所写的红叶山楼就是田庄,田庄就是赵执信的别墅。但是,也有人依据赵进美的《游黄红峪记》中的“村居日已逾亭午,客有谈黄红峪之胜者,率而命蹇……”该“村居”应该就是田庄。因田庄距黄红峪不足十里,下午从田庄出发去游黄红峪比较合理。田庄应该是赵进美的别墅。赵执信只是在他四爷爷赵进美的别墅田庄“寓居”过。
红叶山楼不是赵执信的,赵执信的红叶山楼应该在源泉。到清朝中期,赵家又将这一山庄卖给了博山钱永幼,现存的东楼和西楼是钱永幼在道光年间所建。因赵、钱两家的佃户中田姓人家居多,为此,这个小山庄又名田庄。
田庄村旧属莱芜县,1670年属益都县颜神镇孝妇乡,1753年属莱芜县,1950年划归博山。据村民传说,庄园内的南楼是赵家所建,卖给钱家以后,由钱廷鏕翻修了大门。原来的庄园就非常气派,整个庄园布局由北向南共有六进院落。大门坐南面北,门前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进庄路,路北侧正对大门有一座大影壁墙。影壁的北面是一个场园,场园东面有护宅家丁住房,影壁南面对着大门东西两侧有两个旗杆座。大门前有5步台阶,两边有上马石,在大门西侧,有三小间看门家丁的住房。第一进院落中,正对着大门有一独立的木质屏风门(俗称二门),平时此门不开,有重要客人或举行重大仪式时才开。二门外有东屋三间、西屋三间。二门内东面是更衣室,西面有厢房三间。屏风门南面正对一个八角门。第三进大院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均有5步台阶。院南是一座大客厅,厅前后有门,前门7步台阶。厅前植松树,厅东面有便门可通。
第四进大院东西两楼均二层,西楼为绣楼。南楼原三层,称作红叶山楼,后来仅存楼座,楼座前有石圆窗。南楼东边有一门与后院相通,东面有路向南通一小阁楼,出阁楼可进入东面的花园。阁楼北面有磨房、碾房,南面是仓库。第五进大院是主人的生活区,有东西住房各五间,其中主房三间,套房两间。东屋南头有厨房。厨房后有二层仓库,南屋是主屋,前后门与第六进大院相通,西头有套间。第六进大院是生活仓库。在庄园东侧是一个硕大的花园,花园西侧有马厩,中间有书房三间和套房两间,有鱼池、花木、古槐……,书房前有月台,月台南不远是鱼池。鱼池长约10米,宽约8米。山庄南面背靠红叶山,山脚下有两处泉眼,庄东南的一眼称作老泉,西南面的一眼叫作响泉。两股泉水环绕山庄由南向北汇入山庄东北角的钱家湾,只因两股泉水环抱村庄,人们又将这两个泉合称为福抱泉。山庄的西面原为佃户住宅区,有一南北向小路相通。村庄西北方向是一片果园,并有一眼小井,称作诸葛井。整个山庄气势恢宏、布局合理,在山区中非常少见。
新中国建立初期,该庄园曾被732厂利用,工厂还在花园南侧建了两排厂房。工厂撤走后,这里又成为石马地区高级小学——田庄小学校址。1960年修建石马水库时,田庄在规划的淹没线内,整个村庄移民搬迁,多数建筑均在这一时期被拆除,现只剩下东西两座二层小楼。两楼长、宽、高对称相同。外墙由青条石砌成,三间共长10.2米,宽6.4米(包括一层的前出厦),楼高10余米。一层后墙上有两个窗子,宽约1米,高1.5米,方形木条格,上方是青石拱形,端庄大方。三楼后墙上有三个窗户,比一层窗户略小,青砖垛拱顶。南北两山墙二层均有窗,大小与后墙窗户相同。
西庙(建于明初)
西庙是建在芦家台村西面丁香山山坡上的一座古庙。此庙建于明朝初年,因其方位在村子西面而得名。此庙院落略呈方形,南北长约17米,东西宽约16米。其建筑采用南殿北阁,东西配殿格局,南面观音殿为主殿,村民大多称作菩萨殿。多数庙宇的主佛殿是坐北面南,供奉的是三大佛祖,不知何故,这里的主殿却是坐南面北,供奉观音。佛殿外墙长10米,宽7米,殿高约6米。据当地百姓讲,过去殿内四壁上有精美的山水、鸟兽、人物壁画,因历史动乱,庙内佛像、壁画俱已损坏。现在的建筑保存了檐以下的山墙,前后墙基座,房顶是近年来重修的,已经更换为红瓦。从刻有龙饰纹、做工精细的石柱础和庙廊中尚存的石刻,仍能想象出过去庙宇的兴盛。
北阁是个半拉子工程,传说计划要在二层阁上建设玉皇大帝的神像,也有人说原计划是建设志公庙,不知何因中途而废。现仅存由19层条石砌成的基座,座高约5米,宽5米,长9.7米,石券顶。阁门由四块青条石组成,门高2.15米,宽1.7米;做门框的两块条石高1.8米,厚26厘米,宽63厘米;门框上的青条石长1.7米,厚30厘米。建筑规模非常壮观。
北阁西面的配殿原有两座,南侧为文昌庙,北侧是白衣奶奶庙。文昌庙现已拆除。白衣奶奶庙高约5米,长宽各3米左右,前些年进行了简单的修葺,两侧的墙壁还保留着原来的面貌。两山墙顶部现尚存两块精美砖雕。
东面配殿原有关帝庙,现已重修成为民房。院内原有多株古柏,胸围有1米左右,现皆被砍伐。有肚大口小的旱池一个,深约5米,当时用作积存雨水,以供洗刷之用。原庙门位于东南方,已毁。东边紧挨北阁石座有两间翻修过的北屋,现为看门人的住房。门东边的前墙腰线砖下有一方行楷书石刻,“别墅”二字非常俊秀。长约40厘米、高30多厘米,前后均无款。据现居住主人六十多岁的毛氏介绍,这里翻修用的建筑石料全都出自院子。墙上“别墅”石刻,不知何人所留。在石阁座西边有一条小路,可与炉神庙相通。后墙西侧与一石砌拱门相连,从拱门上可直通庙座上面。在石阁北面原有一小院,由主持道士毛廷文居住,在其周围还有3处建筑,东侧是石大夫庙,庙西有一小龛,内塑一少年英雄,有人说是常山赵子龙。另一建筑便是炉姑庙。历史上,芦家台村红炉铁匠较多,故有供奉炉神的传统。
炉姑庙位于西庙外西北方,位址比西庙略高,与西庙中的白衣奶奶庙相临,此庙仅一间,长宽均3.85米,高约4.5米,坐西面东。庙前有一影壁墙,长3.9米,高2.1米。影壁墙下的基座下有清初、中期的建修碑两通,有“莱邑东北地名白马洞重修观音大士大殿并左右配殿……”等字样,其字迹已非常模糊。另有一半截碑立于北面山石前,立碑时间为“岁次丙子荷月上浣”。庙前的两通石碑是近年新立的。
白马洞在丁香山阴坡山腰间的一处山崖下,因洞顶有一怪石酷似马形而得名。白马洞有3处洞口,在崖下有两处,崖上一处。洞周围灌木丛生、果林茂密。崖下的两处洞口并列面向东北,西面的洞口宽约15米,高约2米,洞深约30米。洞内有两块因洞顶长年滴水而形成的钟乳石,一块长3米余,高约1.5米,形似卧睡的乌龟;另一块长、宽、高均约一米,形似蘑菇。在洞南侧的切面上有一层厚约30厘米的深棕色岩石,当地人称其为“猪血石”。洞内有一个小石坡,坡上有一片鱼鳞状的小水湾,形似一级级的梯田,这些小水湾是因洞内常年流水而形成的。夏季水盛时,小水湾中会积蓄一湾湾清澈的泉水,可供饮用。东面的洞口宽约10米,高近两米,成大厅状。洞内有一小庙,原有唐僧师徒四人和小白马塑像,现仅存孙悟空塑像一尊,当地老百姓又称此洞为“水帘洞”。入洞可见洞顶上水滴形成的鱼鳞状花纹。在悬崖上面另有一洞口,宽约5米、高1米。此洞狭长,可容人行走,顺着此洞慢慢行进,可到达山顶,从两块巨石中间出来。
丁香山炉姑庙
从炉姑庙向西有接官亭遗址一处,房屋已坍塌。丁香山山顶有挡捻墙及房屋遗址,西边连接莱芜界山蜿蜒去西南方向。
芦家台村历史上就有春节期间演唱吕剧的传统,喜欢唱戏的村民很多。每逢春节过后,村里总要组织戏曲演唱,吸引邻村群众前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