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至少有3000万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与躯体疾病不同,心理疾病的发生有滞后性,是个累积的渐进过程。
比如感冒了,会发烧、咳嗽,像新冠疫情,症状就是咳嗽、发烧、身体乏力;
心理疾病则不同,引起心理问题的事件可能是几年、十几年前发生的,症状可是在几年、十几年后才表现出来。由于不像躯体症状那样明显,还有滞后性,常常不易觉察,耽误治疗。
家长要从小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下面这几种行为就属于心理问题,家长要高度重视,并通过合理手段,加以改变。
1岁以上的孩子仍然吸吮手指,咬指甲咬到秃,甚至流血,还不断撕手皮。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0到1岁属口欲期,1岁以内的小婴儿喜欢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通过吸吮、吃手、咬指甲等,探索世界,与外界发生联系。
因此,1岁以内的宝宝吸吮手指、咬指甲是非常正常的,大可不必制止,过了这个阶段,自然不再吸吮了。
如果强行制止,来自口腔的欲望不被满足,就会造成“口欲期固结”,长大后依然吸吮手指,还会出现贪吃、抽烟、喝酒、唠叨等与口唇相关的心理障碍表现。
同样道理,爱咬指甲的宝宝,如果不是缺乏锌等微量元素,常常由于心理原因,孩子压力大、焦虑不安。
千万别总说“别吃手”、“别咬指甲”或往手上抹辣椒、药水等,强制性地改掉这个习惯,如果强迫往往不会改掉,还会延长这个时期。
正确做法:
孩子吃手、咬指甲时,父母平静地走过去,往孩子手里塞个玩具或水果、零食,转移注意力,让其把手从嘴里拿出来。
对于爱咬指甲的孩子,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寻找焦虑原因,多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多拥抱孩子,多亲吻孩子,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温暖和支持,增加安全感,让焦虑不安的心理得到缓解。
3岁以上的宝宝过度依赖父母,一刻也不能分开,否则大哭大闹,无法正常玩耍、学习。
发展心理学认为,0-2岁是儿童依恋形成期。
这个阶段,宝宝与父母,尤其是妈妈,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对其生存、心理发展都至关重要。
2岁之后,随着宝宝长大,自我意识的增加,宝宝会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两个人,逐渐开始自我分化,会不再像以往那样粘父母。但是,如果之前父母过分照顾、不允许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或者,孩子过早与父母分离,长期不在父母身边,或者,父母吵架、离异等,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不敢与父母与分开,过分粘人。
父母爱孩子,就要放手让其经历应该经历的一切。尤其是妈妈,要觉察自己的情绪: 孩子黏人,难与妈妈分离,妈妈是否也不愿切断和孩子的亲密联系,不愿放手?是孩子真的离不开你,还是你不希望孩子长大,离开自己?
父母放松心态,保持一份平和、开放的心境,孩子该上幼儿园就放手让他去,不要担心这个,害怕那个,只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要时常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爱你的。”千万别拿“不要你了”“不管你了”吓唬孩子。
当离开孩子时,最好明确而形象地告诉孩子,什么时候会出现。
孩子可能没有时间观念,你可以说:“当幼儿园吃完下午饭的时候,妈妈就来了。”这样做,让孩子增加盼望,他就不会因为担心妈妈的离开而紧张害怕。
怕打针、怕黑这都很正常,超过正常范围的恐惧就要注意了,比如有的7、8岁的男孩,白天也不敢一个人在房间,必须有人陪,看了一些紧张刺激的图书、绘本,就会做噩梦等,就是过度恐惧的表现。
虽然孩子怕的内容各不相同,但综合来看,不外是动物、怪物、黑暗,与父母分离、遭遗弃等一些事物或事件:
年龄不同,恐惧的内容各不相同:
0—3岁:害怕突然的声响,如雷电、爆竹、狗叫等
3—5岁:害怕动物、怪物、坏人等
5—8岁:害怕想象出来的东西
孩子恐惧害怕,是一种自然体验和情绪。如果忽视不理,视而不见,孩子会感到孤立无援,越发加重恐惧感。不同年龄害怕的事物和表现各不相同,对父母来说,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仔细倾听,安抚孩子,鼓励孩子克服恐惧,只要父母平静,孩子会马上安静下来。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要认真对待,告诉孩子,“宝宝害怕,爸爸妈妈知道了”,或者,假装和玩偶闲聊,说到孩子的恐惧,声音大到让孩子能听到,让孩子感到你的理解和支持,增加战胜恐惧的信心。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