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老师有个问题请教,我家女孩14岁,上初二,由于疫情一直在家上网课,没有返校开学。现在放假了,想让她多下楼运动运动,放松放松眼睛,可是就是不愿意出去,说带她去公园玩也不愿意去,找小伙伴玩也不愿意,就喜欢宅在家里,玩手机。而且,一提到开学,就特别反感,特别不想返校,想问老师,怎么才能让孩子恢复到之前的生活,多出去运动、不要总宅在家里?”
新冠疫情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改变,不只经济生活、卫生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更主要的,对心理产生了极大冲击。
经历了之前好几个月的宅在家,别说孩子,身边好多成年人,也不断发出“真不想上班”,“上班太累了,还是呆在家好”的感叹。
疫情之后,好多人都习惯呆在家,走出家门,对于好多孩子来说,是件困难的事。尤其是性格内向、之前就很宅、喜静不喜动的孩子,疫情之后, 更习惯呆在家看书学习、玩手机、打电脑、线上聊天,不爱出去了。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适当运动,多与人接触,对提高身体素质,提升与人交往能力,大有益处。面对孩子拒绝外出的频频摇头,家长真的很无助,不知怎样让孩子走出家。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先了解,孩子为什么不爱出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主要有如下原因: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一定角色。每个角色都代表一系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这些标准决定了个体应有的责任与行为,每个角色可以行使一定的角色权利,也要履行相应的角色义务,简单地说,"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比如,作为一个学生,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言行举止要符合“学生”这个社会角色的规定,不能违反规定。
疫情以来,全国大部分学生在家上网课,像东北地区,有的高校和小学、幼儿园压根没有开学。孩子们几个月上网课,学习、生活都在家里, 衣着随便、生活随意,没有老师管教、不怕别人看,没有压力,怎样舒服怎么来,不必遵守学校的规定,“学生”这个角色的角色义务对孩子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约束力了。
可以说,由于疫情,学生的社会角色发生中断,导致学生对于返校上课、回归社会、与他人交往,感到恐惧担心、出现角色紧张,适应不良,望而却步,产生心理障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12~18岁孩子,最主要的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克服社会角色混乱。
简单地说,就是“我是谁、我怎样看自己,我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
一个对这些问题有清醒的认知的学生,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对预期中可获得的认同有自信心,有获得收获、成功、胜利的幸福感;
而缺乏同一性的人总会处于犹豫、迷茫、彷徨之中,缺乏目标与方向,他们无法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缺乏责任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对自己缺乏正确认知,对人生远大理想。
这个家长提到,女儿14岁,正处于青春期,处于这个阶段。
同样是上网课,你会发现,有的孩子高度自律,充分利用时间,网课对ta来说,是另一种在校学校;而有的孩子却不然,越上网课,越松散、越没有学习动力、学不下去,甚至不愿交友互动,沉迷网游,从心理角度分析,与社会角色混乱、缺乏同一性有极大关系。
自我同一性确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正常生活,使社会角色失调,想要回归正常,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家长不要操之过急,强迫孩子,更不要总唠叨批评,让孩子烦不胜烦。
要知道,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极强,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家庭教育不要“硬碰硬”,家长不妨退一步,想让孩子外出锻炼,多与人接触,不妨从孩子喜欢的事入手,慢慢渗透,打开心扉,逐渐走出家门。
比如,可以邀请孩子的好朋友在家里聚会,或者,请好朋友一起看电影,也可以组织孩子的伙伴一起爬山,去图书馆等,发挥“同伴效应”,有来有往,加强人际互动,当孩子与同学、朋友的互动增多,自然愿意出门。
当孩子在同伴的带动下,愿意出门之后,再建议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总之,慢慢打破习惯,引领孩子,千万不要只以父母的主观意见为主,不尊重孩子,那样,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爱出门,逃避与人交往。
——— · END · ———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更多心理育儿干货,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