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呸,恶心死人”、“你能念出个什么书”……
7月17号,山西朔州,6年级学生和班任及数学老师庆祝毕业。期间,一个学生给班任献花,并没给数学老师。数学老师当学生面发飙,怒砸花束,拿起花束向学生狠狠砸去,且让全班起立罚站,批评送花同学,并多次向其吐口水;
学生无奈,给家长打电话,让其再送一束花到学校,数学老师抢过电话,指责送花同学母亲,“你孩子能念出个什么书?”,并叫嚣“没有鲜花,今天谁都不准走”,一时间,“山西朔州某学校教师谩骂学生”上了热搜。
19日下午,当地教育局降级并取消这个老师的教师资格证,学校一正三副四位校长全部免职。
事件曝光后,网友纷纷指责老师,个人修养和职业素质实在差,不仅打学生,还辱骂家长,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
的确,因为一束花,这个老师,败坏了教师形象,在学生心中地位一落千丈,伤害了孩子心灵;让教师形象在公众面前大打折扣,给老师队伍抹黑,真的枉为人师。
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趋同心理,希望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避免孤立。不得不承认,面对差别对待,的确尴尬、不舒服。
知乎网友说,我和同事穿了同样的衣服,老板看到就让同事站起来,看看好不好看之类的。我就在旁边,根本就像不存在一样。这种被差别对待的感觉真的不好受,不知怎样自我消化....
同样是老师,班任有花,课任没有,这种“差别对待”有些不好受,但这不是谩骂学生的理由,老师理应受到处罚。
我想说的是,老师也是人,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喜怒哀乐。面对差别对待,如何应对,既顾及自己的尊严,又不伤害他人,最显示一个人的情商和处事能力。
心理学有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简单说就是,事件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也就是说,不是因为事件产生情绪,而是因为对事件的信念和想法,产生情绪。
举个例子就很好理解。
比如,同样是下雨,有人觉得,雨天会被浇湿,出行不便,影响交通,因此,很不喜欢下雨;
而有人觉得,雨天很浪漫,很有诗意,还很凉爽,因此,很喜欢下雨。对待下雨的不同想法,决定了雨天的不同情绪体验。
同样是课任老师,没收到学生的花,除了尴尬,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件事:
“六年级学生还是个孩子,难免考虑不周到,没什么大不了的”,“家长可能不知道课任老师到场,所以没买花”,“自己问心无愧教学生,有没有花无所谓”.....
如果老师及时觉察情绪,调整信念,就不会发生谩骂学生的事,自己和校领导也不会被处罚。
“观念一转,天地宽”,当被差别对待时,不妨换个角度,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调整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也许对方有苦衷、误解、误会等等。
不被头脑中的自动化思维欺骗,不陷在非理性观念中,不对他人做过分概括的评价,就不会指责、迁怒他人,不会产生怨忿、敌意的情绪,也就不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难免遇到窘境,陷入难堪。
荆州这个数学老师就遇到了学生只送班任花的尴尬,遗憾的是,她做了错误示范,大发脾气,大闹一场,被人取笑、不耻。
实际上,面对尴尬,完全可以“自嘲”一下:
从心理学角度说,自嘲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也一种积极的生存策略,既能保住自尊,摆脱尴尬,也能活跃气氛,消除紧张,获得他人敬佩。
面对学生给班任送花,没给自己,数学老师本可以这样自嘲一下:
“到底是亲生(学生)的,真贴心”!“我是课任,我是后妈,我不收花”.....
如果数学老师这样说,完全会是另外一种情况,可惜,情商低的她,被坏脾气冲昏头脑,做出最不明智的事。
几句自嘲一下,轻松化解尴尬!当被差别对待时,不妨试试自嘲,既拯救面子,化解尴尬,又引起他人重视,不失一个好办法。
被差别对待,要看事情大小,决定回应态度。
像学生给班任送花,没给课任,根本不是事儿,真的没必要大动干戈,又骂又闹。
同样道理,日常生活中,被差别对待,如果不关利害冲突,不是什么大事,完全可以换位思考,理解对方,或者自嘲一下,缓解气氛,或者不予理会——怎样对你是别人的事,与你无关。
如果,被差别对待的事,事关重大,很严肃、很严重,甚至事关国家尊严、民族自信,就要正面反击,让对方意识到你的愤怒和不容侵犯。
金星曾在一期节目中说到,被一个服务员区别对待:
服务员用汉语轻蔑地问金星喝什么,金星装听不懂,用英语反问对方;对方马上改了态度,客气地用英语询问她,她马上用汉语霸气回应:“橙汁”......
这种“正面怼”,让对方知道:
她是一个中国人,不容被差别对待、被轻视!
金星用实际行动回击对方,提醒对方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国家,这种正面怼,真的刚,真的解气!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