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孩子叛逆其实是好的开始,家长读懂了,孩子就有救了

2019-06-13     优秀家长地带

这么些年升学咨询做下来,我发现一个现象:

小学生的家长经常会咨询如何为孩子规划学习;但是,等孩子进了初中,一说到学习问题,家长们只能无可奈何地摇头叹气。

导致这种前后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能够主动或被动接受并配合家长的学习规划;到了初中,别说帮孩子规划学习了,对于不少家长来说,能跟孩子说上几句话都不容易。

这个不怪家长,也不怪孩子。我也曾经说过,孩子到了初中阶段,最大的BOSS不完全是学习,而是青春期。

这个阶段,不光家长被怼得难受,孩子自身也受罪,莫名其妙的烦躁,莫名其妙的多愁善感和自尊心都会袭来。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青春叛逆期”

事实上,孩子“叛逆”是好的开始,如果父母把握好了,对孩子受益一生;如果没有把握好,可能就会害了孩子。

为什么孩子到了初中阶段容易叛逆?

当代社会,无形的压力让孩子窒息:

1、课业的压力

对比小学阶段的学业,初中的压力会骤增,不光是语数外,物理化学等一系列学科接踵而至,上课时间变长,作业量变难变大。

2、升学的压力

越是好的学校,越是重视升学,各种排名和考试,各科老师给的学科危机,文理的方向也开始要有选择性的发展,未来的迷茫都是升学所带来的无奈。

3、自我的压力

对自己满怀期待却看到了并不喜人的现实,对自己的不理解和失望,对问题的茫然和无助,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的困惑。

4、父母的压力

成绩出现问题后,父母也会第一时间作出反馈,批评和焦虑多于鼓励,帮不上忙还总帮倒忙,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就擅自评价都造成了孩子的压力。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

总结为以下三点:

1、兴奋、失落与彷徨;2、独立、叛逆与冲动;3、丰富、压抑与释放。

其实孩子比谁都希望自己优秀,比谁都希望拥有荣誉,比谁都想过好日子,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的孩子沉迷所谓的恋爱,沉迷游戏,沉迷小说,沉迷那些成年人觉得无用的东西的本质,就是躲避。学习生活的无望和无趣,让他们厌烦了。

因此,不论是逆反,还是从众;不论是嫉妒,还是偷懒;不论是焦虑,还是高傲;不论是悲观,还是早恋。

这都说明你的孩子是正常的,这是每个人一生都会有的重要难关,需要你帮他度过。

作为家长,怎样陪孩子平顺地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我有一位学生的家长,在这方面堪称楷模。她有一个19岁的女儿,母亲和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朋友。

她告诉我,和女儿平时的沟通是平等的,有时候因意见分歧有所争执,若事后想想是自己不对、错误地批评了女儿,便会主动向女儿承认错误。

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她从不会不经思索地拒绝和评判。

即使是非常荒谬的要求,也会在慎重考虑之后,把它“当做一回事”的给予响应与讨论,找出充分的理由,让她明白自己的看法。

不仅如此,这位家长还在许多事情上都征求孩子的意见,即使孩子提出的意见很糟糕,也会认真倾听并与她讨论。

就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会用“我希望…”或“我建议…”,至少在形式上给她留下自主的空间,让她有学习、思考、省悟的空间,而不是生硬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位母亲实际上是在施行一种前卫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让他们感受被尊重的感觉,除非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自动愿意充当小孩。

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表示永远的支持与肯定,特别是在孩子犯了严重错误之后,更是会给予改正的机会,对其改正的态度始终抱持着肯定与支持。

在我们对孩子的教导中,我们必须真正以一个人的态度来对待作为另一个人的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孩子。

试想,一个孩子渐渐长大成人,二十岁、三十岁,仍然“啃老”,仍然依赖依靠父母,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老父母怨声载道,骂孩子是废物、不争气,但也无补于事,孩子已经被养废了!这样的事在中国比比皆是!

但是要了解这一点,就要舍得放下父母的角色:“传统的权威”。

也只有暂时脱开了父母的角色,才能以一个“人”的态度去面对另一个“人”的挣扎。

有许多父母担心,这样的教育会不会就是放纵,任其为所欲为了呢?其实,我们一点都不必担心我们的孩子不受制约。正如前面例子中所显示的,真正的制约并不完全需要强权或是威严。

毕竟,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道关,需要父母和他们并肩一起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1yzjWwBvvf6VcSZgLd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