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对一战不服,日本人对二战不服,都是“从背后被捅一刀”?

2019-11-03     田瑞安

往往说二战是一战的延续,这一观点德国人应该最为认同。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德国最终在第二场战争中被打服了。二战后的几十年里,德国人对自身进行了深刻反思,在实际行动上也有诚恳的悔改,这在全世界是有目共睹的。

同样是战争的发动者和战败国,日本在二战后的表现就大为不同了。从不断否定侵略到时不时“修改”历史,如同当年德国人对一战结果不服,日本人对二战结果也是一万个不服。那就简要回顾一下两次世界大战历史,看看德国人和日本人的“不服”究竟有何不同?

德国对一战不服

1918年春,打了3年多的一战进入到关键阶段。迫使苏俄退出战争后,德军将东线兵力大量调往西线,德国人这次成竹在胸,他们要一举荡平英法。也是,对付两线作战的德军,英法联军还累个半死,现在如何与掉过头来的数百万德军周旋?

胜利的天平似乎倾向德国,但此时的德国人也明白,已经参战的美国人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大洋彼岸的美军和武器装备源源不断抵达欧洲,双方阵营都清楚,决胜时刻到了。

1918年3月-7月,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双重唱”进入高潮,德军在西线接连发动5次大规模攻势。在第三次攻势中,德国人进逼至距巴黎几十里的地方,48年前兵临巴黎的一幕似乎又将重演。

谁也没想到,这年春天突然爆发了可怕的西班牙流感,杀伤力极强的病菌肆虐着欧洲大地,诡异地带走了无数条生命。遭到协约国军队反攻和西班牙流感的双重打击,德军有生力量在短时间内被大量消耗,军队士气一度趋向低落。

不过,协约国也同样损失惨重,德军虽无力再发动大规模攻势,但转入防守保持不败还是没问题的。鉴于此,老帅兴登下令采取防御策略,开始苦心经营著名的齐格飞防线。当年9-10月,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相继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议,德国的盟友一个个倒下了。

德国人的麻烦还没完,11月4日,远在比利时德军指挥部的威廉二世得到后院起火的消息:基尔港水兵起义了。哗变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首都柏林也发生了“十一月革命”,德国工人和士兵纷纷举行罢工和武装起义。

德国各地纷纷成立苏维埃,革命的红旗飘扬在许多城市的上空,德意志帝国撑不住了。德皇威廉二世不死心,扬言要调回军队镇压革命。然而,已看透局势的兴登堡诚恳告诫威廉:“陛下,军队不会服从您了。”

随后,巴登亲王将威廉二世的德意志皇帝与普鲁士国王封号双双废除。威廉二世试图保留普鲁士国王头衔,但要求很快被拒绝。形势逼人,在兴登堡劝说下,威廉只得宣布退位,提前退休的末代皇帝随即流亡荷兰,德意志帝国至此成为历史。

包括德皇威廉二世和他的左膀右臂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许多德国军人认定“十一月罪人”毁了德国。其中,苏维埃成为压垮德意志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被协约国列为“二号战犯”的兴登堡在他的回忆录提到:德国实际上没有战败,而是“被人从背后捅了一刀”。

逃到瑞典的鲁登道夫也发表了著名的“刀刺在背传说”,这位德国名将在他的《我的战争回忆1914-1918年》中更是直言不讳:“德国被左派政客出卖,他们将革命之刀插入德军之背。二十年内,德国人将不停诅咒那些从背后捅刀子的人”。同法国福熙元帅“这不过是二十年的休战”的预测一样,鲁登道夫也预测对了。

德国投降时,上百万德军还盘踞在法国、比利时的领土上,协约国军队也没有一兵一卒进入德国境内,德国本土更没有像二战末那样遭受轰炸。对这场战争“莫名其妙”地战败投降,德国人当然不服,此后二十年一直耿耿于怀,直到再次把欧洲拖进战火的深渊。

日本人对二战不服

不知和美国人达成了何种默契,在二战后的东京大审判中,应付战争“全责”的日本天皇竟然安然无恙。1946年,裕仁钦点年近古稀的吉田茂出任战后第一任首相。吉田茂是一名职业外交官,曾出任日本驻天津和奉天总领事,还曾常驻美国,这些经历对其处理中美日三方关系颇有帮助。

吉田茂此人可能不大出名,但他在任内干的几件事就很有名了。主政八年中,吉田一直唯美国主子马首是瞻,先后在麦克阿瑟主持下制定了对日本影响深远的“和平宪法”、签订了与日媾和的“旧金山条约”和有明确针对性的“日美安保条约”,在朝鲜战争中充当美国的前进基地和“后方兵工厂”,为日本经济的复苏捞取了沉甸甸的第一桶金。

日本这个民族的确奇特,尚武善战又不轻易认输。对二战战败这一结果,日本人打心眼里不服气,顽固地认为自己是被美国人的“黑科技”和苏联人“从背后捅刀子”合伙陷害的,至于身边那个艰苦抗战14年的大国,日本根本不放在眼里。

看来,想让日本人服气,只有把它打得满地找牙,哭爹叫娘,战后的日本人对美国人俯首称臣,言听计从大概就是明证。虽然不服气,但日本人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还不忘从其他层面“反思“二战。任内的1951年,吉田茂下令外务省开启一项调研计划,对日本在二战期间在外交上的“失误”进行反思。

此项调研历时数月,最终形成一套秘密文件,直到半世纪后才陆续解密并公布。按照吉田茂划定的“层面”,文件中罗列了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一系列外交“错误”,可大体归纳为以下4点:

一、“轻率”退出国联

作为一战后凡尔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联被当时的国际社会寄予厚望。因在和英法的斗争中落败,创始国美国没有参加,德国在1926年加入国联,至此形成英法德意日“五常”,这在现在看来是多么讽刺。

九一八后,日本扶植成立伪满洲国。经过旷日持久的调查,1933年2月,国联大会对“李顿报告”进行表决,最终以42:1的记名投票通过。投了自己唯一一票仍不为世人所理解,日本人决定不跟你们玩了。

日本全权代表松冈洋右作了声情并茂的最后演说:“日本民族同耶稣一样灾难深重,终有一天世人会理解日本救赎世界的崇高举动”。随后,松岗郑重向国联道一句撒由那拉,率日本代表团趾高气昂地离开会场。

1934年,一直将国联视为“帝国主义阵营”的苏联加入了,同期,斯大林还通过一系列条约稳定了与邻国的关系,不断提升苏联的国际地位,这是日本人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调研“文件”认为:日本轻率退出国联成了与英美决裂的开端,便宜了苏联,实为愚蠢之举。……即便国联成员国都不承认“满洲国”,作为弥足珍贵的“五常”之一,日本应留在国联以避免陷入国际孤立。

二、幻想“四国结盟”

德意日缔结同盟后,日本人一厢情愿要把苏联拉进群。1940年下半年,正是德国开始筹备巴巴罗萨行动的关键时期。在日本人极力撮合下,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就“四国结盟”展开谈判。

德国人“建议”苏联南下印度洋,而苏联则要求“保障在巴尔干的利益”,话不投机,谈判很快不欢而散。1941年4月,又是这个曾在国联大会耀武扬威的松冈洋右,居然不顾希特勒反对执意前往苏联。当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重磅出炉,当松岗与斯大林手挽手无比亲热的照片刊登出来时,全世界为之震惊。

日本人天真地认为一纸条约就解除了自己“南进”后顾之忧,熟不知,在老道的斯大林面前,松岗着实嫩了点。苏联之所以愿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除了解除东线之忧,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放手“让日本南下与美英打作一团”。

调研“文件”认为,“……历史证明,日本只有在美英提携下才能展开有利自身的外交,同苏联人妥协,这不过是为斯大林所期待的日美关系恶化作贡献……

三、“日美谈判”失策

从全面侵华的1937年到日美决裂前的1940年,在美国“无私”援助下,日本得以维持庞大的战争机器长达四年之久。是谁在背后支持日本,是谁在为日本源源不断输送战略资源,世人皆知。随着战争的深入和野心的膨胀,日本人也清醒地认识到完全依赖美国迟早要出问题,于是开始自力更生。

1940年底,看到日本人对东南亚蠢蠢欲动,罗斯福决定上点手段,不同于以往的“禁而不止”,这次的石油禁运动了真格。日本人傻眼了,一面开进印度支那对美英地盘虎视眈眈,一面低眉顺眼与美国人展开谈判。

谈判中,美国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对此,日本人“实难接受”,十年的辛苦岂不白费了?看来,关于罗斯福“逼日本狗急跳墙”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谈判中提出对方绝不会接受的条件,这应该是向对手发出某种信号吧。

调研“文件”认为,日本当时在从中国撤军问题上表现得过于强硬,没做一点妥协而导致日美交涉失败……现在看来,那时应忍痛做些让步……对日本是有利的……

四、幻想苏联“调停”

早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就成功说服了罗斯福,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一大串“条件”一一得到了满足。此后,苏联夜以继日向远东秘密运送部队和战略物资,同时,斯大林不断向日本人释放信号:苏联不会违反1941年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

穷途末路下,日本人决定通过苏联实现和平,专门派遣特使赴莫斯科面见斯大林,希望苏联担当与美英斡旋的“中间人”,对此,斯大林欣然应允。有了苏联这个强大的“后盾”,日本人与美英做最后周旋似乎有了底气。

当年7月底,美中英三国联合发表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此时,日本仍寄希望于苏联,时任首相铃木贯太郎表示“不予理睬”。可怜的日本人没想到,还没出十天,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的八月风暴就相继而来。

调研“文件”认为“……如果日本在波兹坦公告前向美英投降,苏联分享战果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日本应迅速向美英投降并付诸行动,幻想苏联调停实为最愚蠢的行为……不直接与美英进行和平交涉,却要求苏联这样的国家斡旋和平,这一点尤其应予以批判。”

两个“不服”有何区别

通过“反思”,日本人认为二战期间的失误还是集中在外交层面,如同一战时的德国,日本在军事上并没有失败,也是“从背后被捅了一刀”。所不同的是,德国是被自己国内的人捅了刀子,而日本是被撕毁中立条约的苏联人捅了刀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0t1M24BMH2_cNUgiEp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