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共和国,沙俄与苏俄间的“短命政权”,究竟为何如此脆弱?

2020-05-01     田瑞安

文/田瑞安

俄罗斯历史大体可分为基辅罗斯——莫斯科大公国——俄罗斯帝国——苏联——俄罗斯联邦几个阶段,一千多年来,这个崛起于东欧平原的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如今仍是一个疆域横跨欧亚大陆,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统治俄罗斯超过300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随着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逊位,俄罗斯帝国宣告灭亡。然而我们知道,从沙俄崩溃到苏俄建立,中间有大半年时间。而当时的俄国曾出现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分别为俄国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权。

期间的1917年9月,俄国临时政府曾宣布国家为共和政体,即史称的“俄罗斯共和国”。经过激烈斗争,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击败孟什维克主导的临时政府,短命的“俄罗斯共和国”被随即成立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取代。那么,这个“百日政权”为何如此不堪一击,这几个月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二月革命罢工和武装起义过程中,彼得格勒工人创建了苏维埃这一新型政权机关,随后开始与原属俄政府的国家杜马争夺领导权。双方经过协商和解,一个“领导俄国立宪会议选举”的临时政府成立了。

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其弟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拒绝接受王位,在这种情况下,俄国临时政府正式接管俄国,成为国际上承认的俄国唯一的合法政权。

作为与俄国临时政府并存的一个政权,当时的苏维埃只是俄政府下的一个机构。随着布尔什维克的不断壮大,列宁开始提出“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临时政府成立后,身为外交部长的米留科夫照会各协约国,承诺俄国“将把战争进行到底”。

得到消息,厌战的俄国人民不干了,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随即爆发了大规模反战示威游行,要求临时政府解除米留科夫的职务。面对“工兵代表苏维埃”这个最大的反对派势力,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主张武力镇压示威游行,但身为总理的里沃夫王公拒绝使用暴力。

最后,临时政府作出妥协,接受了外交部长米留可夫“主动辞职”并邀请苏维埃成员共同组成联合政府。双方达成协议后,六名苏维埃骨干成员以部长身份进入政府内阁。

一战中,曾在一百年前打败拿破仑大军的俄国军队不知怎么变得不会打仗了。1917年7月,陆军部长克伦斯基下令俄军向德奥军队发起进攻,试图用一场胜利来重振俄军士气和兑现对盟国的承诺。然而,“克伦斯基攻势”迅速遭受失败,倾向于临时政府的俄国军队也遭受沉重打击。

俄军的惨败很快被国内反战势力加以利用,尤其是推翻了沙皇的起义军队也加入反战势力。当月,彼得格勒苏维埃组织士兵和工人举行反临时政府的示威游行,骚乱最终演变成导致400多人伤亡的“七月流血事件”。

武力镇压示威游行的同时,临时政府逮捕了一些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也被迫逃离彼得格勒。七月事件的爆发给俄国临时政府带来统治危机,而随后的“科尔尼洛夫事件”则将其统治力进一步削弱。8月,右派支持的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政变,危急关头,临时政府在布尔什维克的帮助下最终粉碎了政变。

经过期间一系列斗争,布尔什维克不仅逐渐掌控了俄国军队、工厂和铁路,还获得工人们的支持,俄国左派势力更加壮大。摇摇欲坠之际,俄国临时政府于当月宣布国家为共和政体,名曰“俄罗斯共和国”

与今天俄罗斯一样的国旗

1917年11月7日晚,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水兵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发动进攻,十月革命爆发了。逃离彼得格勒后,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企图在普斯科夫纠集军队反攻,但很快被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和工人赤卫队击败,克伦斯基被迫逃离俄国,俄罗斯共和国这个“百日政权”宣告倒台。

作为资产阶级政权的“俄罗斯共和国”为何如此短命?究其原因,俄国临时政府在军事、外交和经济上的一系列失败酿成了最终的大失败。二月革命后,俄国虽然形成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苏维埃还远不具备与临时政府抗衡的实力。

此后,临时政府名义上接管了原沙俄军队,但在利用反战势力叫板临时政府过程中,一些武装力量落入工兵代表苏维埃手中,后来的历史表明,这些武装力量对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之后,“内部火并”的科尔尼洛夫政变更让临时政府大伤元气,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借此卷土重来。

俄罗斯共和国,沙俄与苏俄间的“短命政权”,究竟为何如此脆弱?

外交上,临时政府继承沙俄的战争政策,拒绝退出一战并继续与德奥军队作战,这一点看来也极不明智。因为,作为前车之鉴的二月革命就摆在眼前,之所以爆发革命,被战争拖得苦不堪言的俄国人民真的厌战了。不解民意执意继续战争,俄国临时政府可谓自找垮台。

此外,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也非常失败,矿产、铁路等经济命脉逐渐被苏维埃控制,对俄国工人的承诺大多又没有兑现,屡屡爆发的工人罢工起义无疑加速其倒台。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留言评论,批评指正。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zHg33EBiuFnsJQVGt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