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东战争,向来偏袒以色列的美国为何一反常态?下一盘大棋

2020-01-31     田瑞安

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到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进行了五场中东战争,其中大都是以色列孤身对付“阿联”。

然而,发生在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是个例外,在这场因苏伊士运河危机而起的战争中,以色列与英法联袂出演,三个军事强国对羸弱的埃及展开了群殴。

既然是苏伊士运河战争,不得不说一下这条位于埃及境内的国际通航运河。作为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水道,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开通以来就备受瞩目。全长175公里的运河位于欧亚非三洲交界处,不仅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还将欧洲人到印度洋的航程缩短了5000-8000公里。

“股东”英国

苏伊士运河固然是身为劳工的埃及人开凿的,但作为投资方的英法掌管着运河管理权,埃及人只能一边忍受着贫困,一边看着欧洲人坐收来往船舶的运河使用费。

从法国手中买到运河股份后,英国就迫不及待派兵进驻运河,进而宣布运河为“大不列颠帝国保护下的中立区”。一战中,奥斯曼土耳其“一时糊涂”加入同盟国阵营,英国敏锐捕捉到从土耳其手中夺取埃及的时机。

将军队开进巴勒斯坦的同时,英国即宣布埃及为其“保护国”。一战后,埃及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迫于压力,英国于1922年同意埃及“有条件独立”,而这个条件就是保证英国对运河的绝对控制。

英国为此驻兵埃及,在专门划出的运河区驻防,他们保护的是英国通往海外殖民地间的咽喉要道。大英帝国像一个总也断不了奶的老婴儿,通过这条生命线吸吮着来自遥远殖民地的乳汁。

身为老牌殖民者,英国人太清楚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和经济价值了。在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中,如果问英国人对哪一块更为青睐,那埃及绝不在印度之下。

1936年,英国与埃及签订有效期为20年的英埃条约,条约规定:英国终止对埃及的军事占领,但仍保留一万人驻军,保留亚历山大港海军基地;一旦发生战争,埃及需向英国无条件提供港口、机场及交通、通讯等工具。

这显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从后来的历史看,英国人还是颇有远见的。几年后二战爆发,英国与德国果真为争夺苏伊士运河在埃及展开殊死搏斗,取得阿拉曼战役胜利后,英国人总算有惊无险,仍将苏伊士运河牢牢控制在手中。

“回收”运河

经过二战,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大伤元气,而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却有了更大发展,埃及人开始考虑他们过去不大敢想的事情。1951年,埃及宣布废除英埃条约,次年7月,以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

埃及“七月革命”后,纳赛尔开始走出回收运河的第一步。1954年,英国与埃及签定协定,同意在20个月内分批撤军。到了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仍控制着苏伊士运河。

1956年7月26日,在埃及民众的欢呼声中,后来被誉为“尼罗河雄师”的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

这一年,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条约正好到期。英国人当年签订这个条约果真颇有远见,不仅预见到与德国在埃及的战争,还预见到埃及人的“反水”。

从某种程度上说,埃及的“过激举动”是把对美国的怒火撒到英国人身上。美国原本承诺资助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但看到纳赛尔有投靠苏联阵营的倾向,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果断下令断绝对埃及的经济援助。

如此一来,纳赛尔更有借口了,宣称为了用运河盈利筹措修建阿斯旺大坝的费用。而苏联趁机推波助澜,赫鲁晓夫满口答应给予埃及经济援助。

“外交努力”

英法一时懵了,这是近百年来一直温顺的埃及人吗?时任英国首相艾登忧心忡忡道:“这是英国战后所遇到的最危险局势。”作为几百年来强势的殖民帝国,英法岂能就此罢休,双方随即联合做出反击。

当年8月,在英法策划下,22个国家在伦敦召开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未能达成协议后,英法拉上美国再度召集18国举行会议,试图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仍未达成协议。9月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两周后,安理会投票表决,正式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制”的提案。

外交“努力”均告失败,英法决定用武力解决问题。然而,当时已是20世纪五十年代了,赤裸裸地打击一个主权国家是不是太招眼了?到底是经验丰富,英法几乎同时想到了旁边的以色列,这个“袖珍大国”早在一年前就计划入侵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现在正为埃及封锁蒂朗海峡而恼火呢。

各有利益“诉求”,英法以三方很快商定了“联合作战计划”:首先由以色列向西奈半岛发起进攻,吸引埃军的主力部队支援;接着,英法以保护运河安全为由出面调停,被埃及拒绝后“被迫”出动飞机摧毁其军事基地,随即从塞得港登陆向运河区进攻;最后全歼埃军,英法占领西奈半岛运河区,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三方皆大欢喜。

大打出手

1956年10月29日下午,由沙龙上校指挥的以军伞兵旅空降西奈半岛的米特拉山口,拉开了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序幕。

英法以事先制定的作战计划堪称完美,战事进展非常顺利,一切犹如照剧本上演:以军短短几天就控制西奈半岛全境,英法的“最后通牒”被纳赛尔拒绝,随即从航空母舰起飞战机对埃及狂轰滥炸。

在保护西奈半岛和运河间作取舍,纳赛尔最终选择了苏伊士运河,这位埃及领袖非常清楚,英法大动干戈目的何在。

在塞得港,埃及军民众志成城抗击英法联军,登陆的2万多英法海军陆战队员被埃及人的巷战和游击战弄得焦头烂额,最终也没完全占领塞得港。

打仗打不过,埃及人还是有办法的。很快,满载废铁和空啤酒瓶的五艘沉船堵塞了运河的航道。埃及人用堵塞运河来保卫运河,多少带点悲壮色彩,但这一招确实奏效,由此造成的石油短缺立即招致英法国内民众一片骂声。

在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下,英法以三国最终不得不宣布停火并撤出了战场。

“美苏联手”

早在英法以在各自战场高歌猛进之际,美国和苏联两个大佬就开始表态了。起初,苏联正忙于处理“匈牙利事件”,一时难以兼顾苏伊士战争。腾出手后,苏联即分别照会英法以三方,措辞之强硬极为罕见。

在给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中,苏联严词警告:以色列的行为“将使以色列能否继续作为一个国家存在而成为问题”。与此同时,苏联还向英法发出威胁:如不停火,伦敦和巴黎将遭到毁灭性的核打击。


苏联的反应虽然激烈,但还在英法预料之内,而美国的态度就让这哥俩摸不着头脑了。美国一面拒绝苏联提出的“采取联合军事行动”,一面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议案要求英法立即撤军。

军事上,艾森豪威尔下令美军进入全面警戒状态,同时直接致电英国首相艾登施压;经济上,美国故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汇率浮动并贬值15%,同时停止向英国的财政援助。

在战后重大的国际争端中,美国和苏联还是首次保持立场一致,这次罕见的“美苏联手”也成为长达近半个世纪冷战中的唯一一次。

其实,美苏强势介入这场冲突的动机各不相同。苏联一方面借此淡化其悍然出兵匈牙利造成的恶劣国际影响,一方面借插手苏伊士运河危机扩张在中东的势力范围。

谁主沉浮

而作为“三国盟友”之一,彼时的美国早已不是一战后那个暴发户了,美国不仅要在欧洲站稳脚跟,还要在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这场苏伊士运河危机,美国成功拉拢了一批以埃及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有效阻止他们倒向苏联阵营。

此外,对英法两个小弟这次的“秘密行动”,美国很生气,老大必须让手下人明白:“你们那套殖民手段行不通了,以后看我的吧”。


后来的历史表明,这场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确加速了英法两个殖民帝国的瓦解。在“民族英雄”纳赛尔带动下,亚非各地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英国不得不黯然退出遍布世界的各殖民地。相比英法的一无所获,以色列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还是有所收获的,至少迫使埃及解除了对蒂朗海峡的封锁。

虽然军事上失败了,但收回了运河并赢得阿拉伯世界一片赞誉,埃及还是满意的。当然,最大的赢家还是美国,将英法盟友踢出中东后,美国取而代之成为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从此专心与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展开旷日持久的较量。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aK8DXAB3uTiws8KVV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