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出神入化的巴比伦行动,萨达姆大惑不解,看谁是幕后推手?

2019-12-04     田瑞安

在和阿拉伯世界斗智斗勇的几十年间,以色列不仅赢得了5场大规模战争胜利,还在一些小规模军事行动中表现出色,诸如奔袭4000公里到乌干达解救人质的“恩德培行动”、奇袭巴解突尼斯总部的“木脚行动”等等。

“行动”中,以色列特种部队和空军不拘一格的作战样式令人拍案叫绝,其军事素养和单兵作战能力也毋庸置疑。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出动14架战机发起“巴比伦行动”,仅用两分钟就成功摧毁了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近郊的核反应堆。自然,这场完美的“行动”也在战术层面赢得阵阵喝彩。

然而,也许是答卷太优秀了,“巴比伦行动”在此后引出一些疑问,以色列人为何能在诸多细节上处理得如此完美?就算艺高人胆大,单枪匹马周旋于阿拉伯世界的以色列也总得有高人指点吧。那么,这个幕后推手是谁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萨达姆的“核梦想”

伊拉克的“核梦想”可谓几十年如一日,早在1950年代,伊拉克就着手发展核计划,1959年与苏联签订《核技术协议》,建起了一座小型研究用核反应堆。对此,宿敌以色列当然保持密切关注,以色列人起初对伊拉克的核计划不屑一顾,认为这纯属天方夜谭。

之后,伊拉克意图从法国和意大利购买核反应堆,但一系列努力都宣告失败。1968年,复兴党夺取政权,伊拉克迎来了历史的转折点。到了70年代中期,身为副总统的萨达姆对发展核武器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衷,在这位伊拉克二号人物的推动下,法国终于吐口同意卖给伊拉克一座研究反应堆和相关实验室。

1975年9月,萨达姆亲赴巴黎与法国人谈判,临行前,“巴比伦雄师”向媒体高调宣布:伊拉克要成为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阿拉伯国家。迫于西方和以色列的压力,法国对这一大宗交易还心存顾虑,总想着如何既能赚钱又能限制伊拉克发展核武器。

为此,聪明的法国人提出用浓度较低的“焦糖”代替浓缩铀,因为这种核燃料虽可产生原子能,却不能用来制造原子弹。萨达姆闻讯勃然大怒,向法国人霸气宣布:“我们只要浓缩铀,要么取消合同,要么成交!”

当时,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不久,阿拉伯人大规模石油禁运导致的油价大幅上升仍令法国人心有余悸。要知道,当时法国20%的石油来自伊拉克,法国真不愿失去这位财大气粗的大客户。况且,萨达姆大手一挥开出四个丰厚条件,个个令法国人心动不已。

1、伊拉克在未来10年内以市场价向法国提供每年7000万桶原油;

2、伊拉克将采购包括100架幻影F-1战斗机在内的数十亿美金法国军火;

3、伊拉克将对标致与雷诺汽车公司各下5万辆订单;

4、法国将获得巴格达西边一处造价十亿美金的别墅的建筑合同。

面对如此丰厚的利益,高傲的法国人终于答应向伊拉克出售核反应堆。1979年,在法国的协助下,伊拉克开始在奥斯拉克建造一座40兆瓦的轻水式核反应堆与一座小型试验性质的反应堆。同年7月就任总统的萨达姆大大加快了建造核反应堆的速度。

策划巴比伦行动

现在轮到以色列人坐立不安了,为阻止伊拉克的核计划,以色列摩萨德特工展开两次小行动,在巴黎暗杀了外国核技术专家,在法国土伦炸毁了伊拉克核反应堆的关键部件,为推迟伊拉克的核计划和为以色列筹划“巴比伦行动”赢得时间。

与此同时,以色列积极争取美国的支持,希望借助老大叫停伊拉克的工程。令以色列人失望的是,这一次美国人的态度模棱两可,总统卡特一边称不同意伊拉克拥有核武器,一边称不同意以色列去做刺激伊拉克的“事情”。

没有了美国支持,以色列只能单干了。对“巴比伦行动”,以色列高层意见也不一致。关键时刻,以强硬著称的总理贝京力排众议决定以暴制暴。此后,以色列试图借助伊朗之手摧毁这座核反应堆。但伊朗人的空袭技术实在太差,奥斯拉克核反应堆经历一场虚惊后安然无恙。

时间进入1981年,从不断获取的情报分析,伊拉克的核计划进展迅速。如果再等下去,萨达姆“改变中东地图把以色列抹去”的豪言真要实现了。当年6月初,得知伊拉克核反应堆将在7月14日国庆日正式启用,由于担心启动后的反应堆在轰炸下会产生核污染,贝京斩钉截铁下令实施“巴比伦行动”。

实施巴比伦行动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出动14架战机从位于西奈半岛的空军基地出发,向西直奔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其中,刚从美国购买的8架F-16执行轰炸任务,6架F-15担任护航。战机群一路无线电静默和超低空飞行,相继“骗”过约旦和沙特后于下午六点半准时飞临目标上空。

当时,空军出身的约旦国王侯赛因敏锐发觉异常,随即向伊拉克传递了情报。然而,正忙于两伊战争的萨达姆没引起警觉,错过了宝贵的防御时机。对这场精心策划的空中突袭,伊拉克的防空部队也表现得相当无力,部署在附近的战斗机来不及起飞,防空导弹和高射炮也没来得及发射,眼睁睁看着以色列战机大摇大摆地进行外科手术。

巴比伦行动仅用了两分钟,奥斯拉克核反应堆已在一通狂轰滥炸下陷入火海。以色列的14架战机无一受损,将燃烧的核反应堆甩在身后扬长而去。第二天,法国人勘察现场后告诉萨达姆,重建核反应堆至少需要5亿美元和5年时间。

懊恼之余,萨达姆发誓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重建核反应堆,也许意识到这个钱不好挣,法国人还是在两年后主动退出了。至此,伊拉克的核计划宣告破产。

被盟友“出卖”

可怜的萨达姆哪里知道,在这场精彩纷呈的巴比伦行动中,正与伊拉克处于蜜月期的美国扮演了幕后推手的角色。行动之前,以色列“正巧”从美国手中买到8架F-16,这对正发愁实施巴比伦行动无机可用的以色列可谓意外之喜。

1980年,以色列摩萨德与美国中情局私下达成一笔交易,由美国人向以色列提供大量伊拉克核反应堆内部设施的绝密微缩胶卷。

经过放大拷贝,以色列对“目标”内部设施了如指掌,从后来以色列人在行动中的娴熟技法看,显然有美国人的功劳。萨达姆万万没想到,正是美国这个亲密盟友充当幕后推手,一举断送了他的核梦想。

其实想来也不奇怪,美国也不会容忍伊拉克拥有核武器,既然自己不方便出手,借小弟以色列之手解决这一麻烦岂不皆大欢喜。毕竟,以色列才不怕得罪这些阿拉伯国家。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kaw0m4BMH2_cNUgm5o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