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故事:扬州邗东庞氏后人 还原真实的庞太师

2020-04-08     扬州网

庞,古多写作“厐”,是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姓氏。据当代统计数据显示,庞姓人口总数近235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7%,在所有姓氏人口中排名第101位。

听过《杨家将》《包公传》《三侠五义》等评话的人都知道,在故事里面有一个大奸臣,那就是庞太师庞吉。记者年幼时听评书,每当听到庞太师时总是觉得此人真是坏透了,恨得牙痒痒的。不曾想,昨日,扬州邗东庞氏后人庞福忠通过《庞氏宗谱》还原历史真相。

源于姬姓 以封邑为姓氏

庞福忠告诉记者,庞姓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属于以封邑为姓氏。

“据记载,毕公高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文王打下商朝毕方之后,便封毕公高于毕国故地,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毕公高是周朝初期著名政治家,主要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其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平反了许多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周武王驾崩后,毕公高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公、召公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后来,毕公高赐封其支庶之子于庞乡,后世子孙以封邑为姓氏,称庞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庞氏正宗。庞氏族人大多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宋代宰相 曾提拔司马光等人

聊起“庞太师”,庞福忠告诉记者,自己年幼时也曾因为这位奸臣背负了不少骂名。“小时候,一帮小伙伴听长辈讲故事,每每提及庞太师,大家都嘲笑我的祖先是一个坏人、奸臣,更有小伙伴听到动情处与我拳脚相向。”

“后来长大了,我一次无意中在宗谱中看到关于祖先宋代宰相庞籍的介绍。我当时心里一凉,心想我们家祖先不会真的是大奸臣吧。于是我查阅了不少史料,发现原来庞吉只是评话、演义里构造出来的一个人,并非是真实存在的。至于我们的祖先庞籍,可是一个在当朝名声比包拯还要高的名臣。”

庞福忠说,庞籍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先,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大理寺丞、枢密使、太子太保等,封颖国公。 其不仅与韩琦、范仲淹等人交好,还提携了司马光、狄青等人。此外,庞籍还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尽显儒将风采,更是提拔了狄青这样的年轻将领。宋仁宗曾对其说,“青破贼,卿之力也。”司马光也曾就庞籍对西夏战争中的功绩作诗称赞。

“所以,评话、演义里面的庞太师并非真人,不是庞籍。”

耕读传家要求居安思危

据庞福忠介绍,自己家族祖籍山东,北宋末年随朝廷南迁,举家搬至杭州。后来自己这一支的祖先因分家迁至苏州一带。明初经历洪武赶散再次迁徙至现在的江都宜陵安家落户,传承至今。

“我们家族的祖训基本沿承明代大臣庞尚鹏所著的《庞氏家训》。他提出,‘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干利禄哉。’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超前的意识,指出了读书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人前卖弄才华,不是升官发财,而是获取知识,矫正性格上的缺陷和行为上的偏差,祛邪扶正,提高自身修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此外,庞尚鹏还提到,子弟以儒书为世业,毕力从之。力不能,则必亲农事,劳其身,食其力,乃能立家。意思是,如果读书不行,那也没关系,还可种地、从事手工业、经商,自食其力就好。因此,据宗谱中记载,庞氏族人女孩六岁以上就要学习绩麻、纺纱、织布技艺,男孩不读书的就要学习伺弄庄稼,标准的男耕女织。”

对于生活方面,《庞氏家训》中要求子孙平日里布衣蔬食,要居安思危,量入为出,积谷防饥,惜衣才能有衣,惜食才能有食,“这些也是我们家族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 记者 宫鋆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x5xW3EBfwtFQPkdAmx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