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南京,六朝古都,金陵胜迹,我在中山陵感受厚重的历史

2019-08-28   猫子冲里有1头朱

它坐落在浩荡的大江之滨,秀丽的江南水乡之间。它被誉为“龙蟠虎踞”、“十朝都会”、“博爱之都”、“六朝古都”,它被称之为“金陵第一胜迹”,它就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南京。

南京的古迹文物遍地都是,但最吸引人的还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中山陵园,它是我儿时一直魂牵梦绕的胜地,那时在历史课上,总是听老师向我们慷慨淋漓的说起中山陵的典故。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先生怀着期望与遗憾,溘然长逝。他在临终前曾对汪精卫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是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中山先生的一生乃生亦艰辛,死亦艰辛;生亦奋斗,死亦奋斗。用李清照的诗句,可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孙文,魂系中华兴。”

军阀割剧,局势动荡,使建筑运输工程困难重重,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暂停厝在北京香山的碧云寺。直到1929年春,主体建筑工程完工,同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先生的遗体才可安葬在尚未完工的陵墓中。一座中山陵,断断续续至1932年方才竣工,面积8万余平方米,主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


1961年,中山陵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点,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它是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一生的心血。

如今,许多游客到了中山陵都是乘兴而来,怏怏而去,觉得中山陵并没有什么好玩的。但中山陵从来都不是游乐场,它文化深厚,意义深远,就连让游客们叫苦不迭的台阶都有它的文化和意义。

今天,我是第七次重游这处历史古迹,这次重新审视了一番。

中山陵的第一个建筑便是由广场踏阶而上的陵墓入口,这是冲天而立的花岗岩砌成的牌坊,上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博爱,即中山先生所视为理想最高境界和追求最远目标。南京也因此而被誉为“博爱之都”。走进牌坊,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480米,宽10米的墓道,两旁种植了巍然屹立的雪松,桧柏,银杏等名贵树种。寓意中山精神如青松翠柏,万古长青。


走过墓道,便是陵门前的平台,平台正北方是用福建花岗岩筑成的单檐歇山顶的陵门。陵门檐下的石额上镌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陵门后入眼的是上盖蓝色琉璃瓦的拱券式碑亭,碑身用花岗岩砌成。

碑身上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另附“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颜体楷书镏金小字,此小字为原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所写。碑额上有阴刻的国民党党徽,突出了党葬这一最高规格的葬仪。

从牌坊上达祭堂,总共392步石阶,八个平台。世界代表当时的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八个平台代表当时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从下往上看,只能看到世界,它代表革命道路的难辛;从上往下看,只能看到八个平台,它代表伟人视野的开阔。


攀登如此陡峭的石阶极为艰难,这乃吕彦直先生希望同志们一定要完成孙中山先生的嘱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顺着台阶继续攀登,便可见由仿古木结构宫殿式建筑的祭堂,踏入祭堂,赫然所见的便是孙中山先生的坐像。祭堂内顶部用彩色马赛克镶嵌的国民党党徽,上题“青天白日满地红,表现了党的专政之意。

堂后有墓门二重,墓室外门的横额上刻有“浩气长存”,第二道是单扇铜门,门上刻有“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进门为圆形墓室,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乃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卧像,下面便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高大庄严的墓室与墓穴,让我再次强烈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但给我带来更多的是对社会的思考和民族的热爱。

走出中山陵,一眼就见到门前的台阶,台阶两侧的花坛里,培栽了多种生机勃勃的花苗,在右侧花坛外的一个小角落里,弯弯曲曲的生长了一株像是快夭折的野百合,但又似乎很顽强。然而,只有在逆境中艰难的生存,才能开出一朵璀璨的鲜花。

翌年春天,这里必将百花齐放,而那株残缺的野百合,在经历了风雪交加,定能在广袤的土地上绽放出第一朵生命之花,向世人展现自我风采,实现应有价值。

届时,必将有各地游客到此一睹中山陵之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