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7年10月,媒体曾发出过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提出2019年起福州市将每年开通一条新的地铁线路。
今年4月,福州地铁2号线成功试运营,达成第一个小目标。按计划,2020年试运营地铁1号线二期及地铁6号线,2021年是地铁5号线,2022年是地铁4号线。3年后,福州将拥有由5条地铁线路组成的150公里便捷交通网,交通“骨架”初具成效。
面对这份规划,很多人都在翘首以盼。譬如,南通在等待传说中的三号线,譬如宦溪、寿山等地区,面对在北峰山脚下戛然而止的1号线,盼着未来是否有延长线可以沾光,而近年大量拍地的桂湖片区,也在等待搭上地铁的便车。
毫无疑问,福州的地铁建设潮还远远没有到尾声,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洗牌机会。
01
我们先来谈,一个城市的地铁布局。
一列地铁相当于32辆公交车,当第一条地铁建成后,大约能分担整个城市5%左右的运力。而形成线网规划后,运力将达到50%左右,人们对汽车的依赖度大为降低。
对于福州而言,地铁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然后再串联周边地区,最终实现城市规模扩大。
依照这个思路,福州首先建成的是一个纵线(1号线),接着是一个横线(2号线),进而两者交汇,经过福州真正人口稠密区和黄金地带,达到疏解城区交通压力的目的。
这之后,开始考虑串联城市各个内部区域,做一个环线(4、5号线)填补和完善路网。4号线一期工程起于橘园站,终于帝封江站,就用于弥补主城区路网东部片区的缺失,连接了金山工业集中区、洪山科技园、东街商业中心、东二环泰禾广场、鳌峰金融中心、东部办公区、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等区域。福州地铁5号线,则是福州主城区范围南台岛东西向轨道交通骨干线。整体上来看,这两个环线就是在主城区形成一个圈。
最后,才是考虑福州主城区周边区域的连接。而这里面,也有先后。最优先考虑的是机场和长乐滨海新城,所以就有了6号线,以及后来的城际铁路F1线(滨海快线)。
02
从目前福州的地铁规划来看,合理,但相对保守,解决了近期的城市交通问题,没有考虑到福州未来城市扩张的外延。
对于福州城市外延,目前只看到了配合滨海新城调整规划的地铁6号线。6号线设计之初还是机场线,终点至长乐国际机场,此后线路南移,到达万寿站后转向滨海新城核心区,变成了滨海新城线。坊间盛传的5号线二期,有可能延伸至甘蔗县城,也没有明确官宣,只是网上推测。而传说中串联南通的3号线,依然还在传说中。琅岐、马尾、平潭、福清更是遥遥无期。
城市的本质是规模经济,一般来说,城市的规模越大,竞争力就越强,但任何规模经济都有一个边际效应递减现象。也就是说,当规模达到临界点后,就开始“糊”了。所以,打破这个“临界点”很重要,它决定了城市的发展上限,地铁就可以帮助城市的极限半径至少可以拉升到50公里。这也是各个板块,那么期待地铁接驳的重要原因,除了看得见的土地升值,更重要的是拉升了城市的规模边界,让各个区域的竞争力整整提升了一个纬度,也更好的扩大城市规模。
计划中修建的5条地铁,确实能够缓解福州目前发展的当务之急以及交通问题,但似乎没有考虑到城市规模扩张这一块。也期待,后续的规划可以填补外延的空白。
03
当然,这个过程一定是循序渐进的,毕竟人的观念要跟上技术的步伐,然后再对决策做出调整,都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随着福州轨道网络不断成熟,未来,地铁也将逐步打散福州城市原始的格局。
以香港为例,过去香港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它离中心城区的距离有直接关系——越靠近维多利亚两岸,越是繁华。但随着轨道交通发展,这个定律被逐渐打破,地铁出入口成为香港商业的新宠。未来,福州也将渐渐出现这样的趋势,地铁不仅改变了人居生活环境的选择,也将促进了城市的成长。
文章已获“七楼谈”正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