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成功的人生,多数不是理性的结果

2020-05-06     小播读书

大家好,这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哈耶克的经典作品《致命的自负》,什么是“致命的自负”?其实是“理性的自负”,那理性主义思维或者所谓科学论思维,有什么特征呢?


第一:凡是不能得到科学证明或观察验证的事情, 就没有理由遵守。

第二:凡是没有理解的事情, 就没有理由遵守。

第三,一件事情,除非对它的目标和事先有充分的说明,就没有理由参与其中。

第四:任何事情,除非不仅事先完全知道它的后果,并且还能充分观察到这种后果并能将它视为有益的,那就没有理由去做这件事。

从这上面四条来看,理性主义或者唯科学论者所追求的是:确定性和掌控感。

我们希望用理性去验证每件事情,去理解每件事情,去规划每件事情,而且知道每件事情的目的和其影响。总之,我们感觉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但是这在哈耶克看来,正是“理性的自负”。 哈耶克认为,在某些自然科学中,理性是有用和必要的,但在是人文领域,人类理性的作用和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比如人类的语言、文字、道德、法律等等文明成果,都不是人类理性规划或者计划出来的,比如我们不可能理解道德规则以及它们如何发挥作用,我们也无法理性计算道德所产生的影响或者带来的后果,总之,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无法对它有充分的了解和精确的预测。在人文领域和经济学领域,都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精确理解它们,当然也无法精确预测它们。它们的演化和发展,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遵循着一套自有的规律,哈耶克称之为“扩展秩序”,或者说“自然秩序”。

哈耶克说,在“扩展秩序”的领域,我们大多数的目标都不是自觉的或者经过理性深思熟虑的,有四个原因。

首先,我们大部分知识的获得,并不是来自直接的经验或观察,而是来自于通过学习得到的传统进行筛选的不简单过程,这个过程并不像数学和物理学那样是一门精确的学问。其实我们大多数的认知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精确的理性知识;一类是:模糊的实践知识。


在《庄子》中讲了一个轮扁斫轮的故事,非常有意义,大概意思是说,有一天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而堂下的一个作车轮的轮扁问他读的什么书,齐桓公回答说,是古代圣贤的书,轮扁说,古代人既然已经死了,他们的智慧也就随之消失了,齐桓公读的只不过是古人的糟粕,为什么呢?因为轮扁说,他70多岁了,做了几十年的车轮,但是关于做车轮的手艺依然不能传授给他的儿子,因为这种知识或者智慧正是“实践智慧”, 就像你不能靠读书就可以学会游泳和骑单车一样。梅西和C罗的球技再高超,他们也不可能将他们的精湛的球技传授给儿子,真正的智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概就是这样的道理的。

同样的,哈耶克说的,我们大部分知识其实是类似于轮扁做车轮的手艺一样,是在个人的大脑中,靠实践积累和个人领悟而获得的,是无法精确量化的,但这样的知识才是真正的智慧。


其次,“扩展秩序”的形成,是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这个过程甚至每个人是无法感知的,人们习惯于感知短期的、当下的行为的反馈,但是对于长期的习惯和潜移默化的思维是很难感知的。比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饮食,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都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在每个人看来,自己的决策都是自私自利的,但是在共同的作用下,却形成了一个对所有人都有利的“市场”。

所以,规则和秩序的形成是当个个体无法预知,甚至无法感知的。当然这样的秩序,也并非什么人有意安排的结果。哈耶克说:幼稚的头脑只能把秩序理解成有意安排的产物。


第三:扩展秩序形成之后,就慢慢变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会视为理所应当,大多数人无法解释或者描述各种不同的模式,却能意识到并使自己适应它们。其实每个人看起来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做决定,但是实际上后面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思维模式在其作用,比如在“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今天,大家不自觉地买买买,对于每个具体的购买行为,他们自己看起来是理性的,但实际上和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体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知识分散在每个人的大脑中,每个人分散的决策,产生了一种总体的秩序,这种秩序的形成,并不是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换句话说,秩序的形成是无数个体行为的整体结果,而并没有一种统一的前提或者目的作为参考。

最后,所以的“人为的”规则,其实都会对这种自然秩序造成破坏,比如“利他主义”“传统的道德”都教导我们要行善,但是哈耶克认为,在扩展秩序中,休戚与共和利他主义只能以某种方式在一些小团队中可以通行,如果把这种规范扩大到整个团队中,那么它们也会破坏整体的秩序。


哈耶克并非认为道德和利他主义是不可取的,而是说,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道德规则使我们惠及他人,不是因为我们愿意这么做,而是它让我们每个人按照正好可以造成这样的结果的方式行动。

总结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哈耶克关于“扩展秩序”的特点阐述,首先,我们大部分知识并非理性的可量化的知识;其次,扩展秩序的形成是我们无法感知的;第三,扩展秩序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潜在的影响;第四,扩展秩序的形成并不是以个体意愿为目标的;第五:扩展秩序并不是以某种道德规则为基础的,它是盲目的,随机的,和无序的。

那对于这样的“秩序”,我们既无法规划,也很难感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哈耶克说,我们能够让未知的失望有序化,唯一的办法就是诱导它自己产生秩序。而我们每个人可以做的,就是去适应这种秩序,并发现自己在这种秩序中的位置,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势而为”吧。

再回到我们一开始讲的,在欧洲近现代出现的“理性的自负”的趋势,哈耶克敏锐地发现了,人们过于高估理性的力量,甚至将理性神话了。在物理和数学的世界,我们可以依靠理性去了解复杂的世界,但是在人文领域,理性的能力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有限的。

其实,哈耶克的“扩展秩序”的思想和我国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非常类似,一个经济体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它的进化过程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和盲目性。每个人就像一个细胞一样,无法了解整个有机体的运行过程,我们唯有尊重这样的自然规律,并保持积极的互动,并逐步了解整体的趋势和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环境。

最后,我们用老子《道德经》中的一段话来结束这本书的分享: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一一 《道德经》

“道”常常是“无为”的,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这里的“道”,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扩展秩序”,而这里的无为,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不过度干预”)。统治者若能无为而治,万民就会自然成长。成长过程中,一旦萌生贪欲时,我就用无名的真朴来镇服他。用无名的真朴来镇服他,贪欲就起不起来。不起贪欲而归于宁静,天下自然就会安定。

好了,这本书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其实这本书的内容还有很多,思想也非常有价值,推荐大家有空仔细阅读。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r8Z7HEBfGB4SiUwntG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