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际三大电影节,柏林、戛纳和威尼斯都已经是年过半百,资历虽深却也有些暮气沉沉,相比之下,倒是新生电影节朝气蓬勃,例如刚落幕的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野心”不仅仅是做个电影节,其布的是一场更深更广的局,本届电影节闭幕后,一些优秀电影还将继续在海南全岛展映,“全年展映、全岛放映、全民观影、全产业链”的模式,将成为推动海南自贸区建设和国际旅游岛发展的金名片。
其实,电影节就像是一个魔方,你可以扭转出无穷次的新意,当全球的电影节都放缓了拧魔方的那双手时,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却给魔方带来了新的玩法,甚至是创新。
电影节有多权威?明星参与的重量级程度是个指标
电影节的评委会阵容有多强大?参加电影节的明星有多大腕儿?入围的影片有多大卡司?参展的影片有多受期待?这一连串的疑问是衡量一个电影节的权威性以及受关注程度的硬性指标,而海南岛电影节显然从一开始就致力于“重量级”。
首届海南岛电影节便有伊莎贝尔·于佩尔、朱丽叶·比诺什、伊莎贝尔·阿佳妮、阿米尔·汗以及徐峥、黄晓明等明星参与,而在第二届,明星阵容更是升级,伊丽莎白·于佩尔再次参加,并担任了评委会主席,与美国导演、编剧、演员阿贝尔·费拉拉,中国演员、导演蒋雯丽,马其顿导演、编剧米尔乔·曼彻夫斯基,中国演员、导演陈思诚,印度电影评论家、学者阿茹娜·瓦苏德夫和托马·索迪奈尔共同组成评委团。
伊桑·霍克、莎拉·布莱曼、谢飞、黄建新、任达华、蒋雯丽等上百位中外电影人走上电影节开幕红毯,4200多名观众现场观摩了盛大的电影节开幕式。邓超、蔡徐坤、许魏洲、沈腾、江疏影、徐峥、于佩尔、蒋雯丽、吴京、黑泽清、阿斯哈·法哈蒂、杜江、霍思燕、丁晟等影人则出席了电影节闭幕式。
本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历时8天,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95部影片参加了首次设立的“金椰奖”十大奖项的角逐,共有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部影片参加了展映。
这个数字,对于才只办了两届的电影节来说,足够壮观,其全球的关注程度可见一斑。
电影节并非“自娱自乐”,追求多元化、国际合作与共赢才是目的
电影节并非组委会的“自娱自乐”,追求多元化,追求国际合作与共赢,才是举办的目的。
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举办了多场专题论坛,邀请中外知名电影人分享国际前沿创作与制作理念,畅谈电影的发展趋势。例如,国际制片人高峰论坛暨电影产业与海南自贸区、自贸港融合发展论坛 、“亚洲电影在欧洲”论坛、网络电影峰会论坛、 电影修复论坛 、“她”电影——女性电影论坛、 动画电影论坛等等,可以看出,这些论坛几乎涵盖了电影产业的最新热点话题。
电影工业的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中国电影人已经敏感地捕捉到这个信息,不仅在苦练内功,也在以开阔的胸怀与谦逊的态度,与全球电影工业尝试着沟通。这些论坛为中国影人提供向国际大腕们取经的“通途”,也是彼此沟通取长补短的最好时机。
第二届海南岛国际国际电影节把全球的电影精英都请到了中国导演的身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对中国影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去思索差距究竟在哪里,到底该学些什么。
而电影节不仅是影人学习交流的平台,也是影迷狂欢的节日,除了可以看到来自全世界的优秀影片外 ,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还举办了关锦鹏、黑泽清等导演的大师班,这些导演的作品对于影迷来说已经如数家珍,能够在现场聆听他们拍摄电影的故事,分享他们对电影的理念、成败得失,实在是一大幸事。
想让中国电影进步,中国的电影观众显然也需要提高,而电影节的一大作用就是让观众了解到电影文化的方方面面,培养观众对于电影的直觉。电影节考虑的不应该仅仅是质量,也需要数量,因为观众在看到各种电影现象的表达和电影观念无限的整合形式之后,对于电影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注重互动性 ,电影节成为“全城狂欢”
影迷参与互动性越强,电影节就越成功,也因此,将电影节打造成一场“全城狂欢”也是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一个特色。椰风海韵之下,在海滩观看露天电影就是电影节的一大享受。
今年是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上映25周年,12月6日,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首次推出“经典重现”单元,将这部经典影片带到热情的大东海沙滩,在海浪边与众人相会。海南岛特有的地理环境优势,令它成为目前国内唯一户外沙滩放映的地点。
自12月3日起,三亚市大东海沙滩每晚放映一部“经典重现”单元影片,以此回顾电影诞生百余年来世界各地的影史佳作,并重温经典默片与歌舞片的黄金时代。
海南岛电影节不仅坚持电影节论坛的学术性,形成影响力,还注重举办群众性强的专题活动,把电影节变成了一个文化节日,其品牌影响力也会从点到面逐步扩大。
探寻电影节经济,引发“滚雪球效应”
电影节与主办城市之间是完全的共生关系,因此城市的魅力会让电影节具有极强的“诱惑力”,三亚对于许多外国人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很多电影人借助海南岛国际电影季与中国朋友相识、与中国电影相知,这种新鲜感,是老牌电影节所无法给予的。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城市愿意举办大规模电影节,首先都是为了推销电影、形成文化影响力;其次则是通过电影节来拉动经济增长——商家赞助、广告、交通、餐饮、旅游等方面,涉及的行业越多,盈利模式越健全。换言之,成熟的电影节的经济效应并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博览会、运动会。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懂得利用这个平台去搭建无限的机遇,相信海南岛国际电影节还会产生“后电影节效应”,并引发“滚雪球效应”,形成价值不可估量的著名文化品牌。
电影节的举办可以提高三亚的全球影响力。影响力扩大以后,其他文化创意产业也会对电影节产生兴趣。电影节的上下游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旅游业、艺术品产业、服务行业等,都可以产生联动效应。一个城市要有表现其活力的标志性活动,电影节就可以成为这样的活动。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举办一定要纳入到三亚市的发展战略当中。世界各国电影节都很强调属地感,如果电影节不与地域完美融合到一起的话,这个电影节的生命力就是有限的。
电影节是打造国家形象、城市形象的最佳载体,如今,海南岛电影节已经融入了三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电影节将和其他行业一起,产生强烈的互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