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走向近代化、工业化的道路,同时也为日本的侵略行径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实际上直到二战爆发时,日本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二流的工业国,无奈积贫积弱的中国连这么一个弹丸小国都难以正面相抗衡。随着侵略战争的进行日本军国主义的狼子野心不断膨胀,最终面对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美国败下阵来。下面来盘点一下侵华日军装备的几种典型的陆军武器装备。
首先就是各种型号的步枪。由于日本金属资源极其贫乏,同时受日俄战争"气胜于钢"精神的执迷,日本军队非常强调精确射击,近战中则痴迷于拼刺刀。著名的"三八大盖"正是这种武器设计与装备思想的直接体现。1945年初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败退,日本研发出一系列冠名以"本土决战"的步枪,为便于生产采用8mm口径,制造工艺极其简陋,却依然保留的远程射击标尺与刺刀座。其中部分枪支装备在侵华日军手里,妄图依靠中国的占领区负隅顽抗,当然最终未能得逞。
其次就是各式的掷弹筒、掷弹枪等。日军痴迷于掷弹武器的原因在于其制造工艺简便,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比如掷弹筒,相比于轻型迫击炮,日军大量装备掷弹筒取消了瞄准镜、炮架、高低机等设备,极大的简化了结构,完全依靠操作经验来对目标进行射击,当然射程也要近得多。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多次使用掷弹筒抛射化学武器,严重违反国际公约。
接着就是型号繁多的火焰喷射器。早在北宋时期,宋朝军队就发明了"猛火油柜"并用于守城战中,可以看做是现代火焰喷射器的雏形。侵华日军面对我军据点时,同样大量使用火焰喷射器,其中主要有九三式、九五式、百式火焰喷射器等,给我抗日军民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战争后期日军将重型火焰喷射器外面覆盖装甲与导向轮,试图做成可移动的单兵掩体,不过最终作罢。
日军的各种机枪同样是屠戮抗日军民的刽子手。著名的"歪把子"机枪正式代号为大正十一式,采用了奇葩的供弹设计。供弹机构由6组5发弹夹组成,每打完一组弹夹拨弹齿就会重新拨弹,因此火力持续性不足,战场实际射速更是慢于传统的弹链或弹匣供弹机枪。同时"歪把子"的制造工艺非常复杂,枪管与散热片直接采用圆柱钢铣削而成,大量使用机加件,难以大批量快速生产。而中国军队广泛装备的ZB-26"捷克造"轻机枪重量轻、使用方便、维护性好、射速迅猛,是抗战时期我军手中难得超过日军的装备。侵华日军还装备了九三式双管13.2mm重机枪,采用弹匣供弹,可高平两用。
用途各异的手榴弹同样大量装备于日军手中。实际上,手榴弹相比于子弹、炮弹,其生产精度要求较低,部件制造简便,弹体材料甚至无需采用金属,因此手榴弹饱受日军欢迎。其中步兵用手榴弹包括卵型与长柄型两种构型,臭名昭著的日军化学战部队甚至装备了化学武器战斗部的手榴弹和白磷弹。由于日军长期以来缺乏大口径直射反坦克炮,因此以苏军为假想敌的关东军装备了大量的磁性反坦克手榴弹与纵火手榴弹。战争后期日军甚至研发了陶罐手榴弹,工艺简陋至极,由此可见日本军国主义的穷途末路。
日军往往把迫击炮叫做曲射步兵炮,口径以70mm、81mm为主,有的甚至加装了导向轮。对于严重缺乏炮兵火力支援的我军而言,日军炮兵很是令我们羡慕;不过一旦遇上美国的大口径榴弹炮,日军只能被打得落花流水。铭记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展望未来。中国只有加强自身实力才能永远不被外来之敌侵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hBxSm8BMH2_cNUgA8F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