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0年6月14日,德军全面开进巴黎,正式占领了这个法国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在西方世界,一个国家的首都被占领,便意味着离战败并不太遥远。自德军占领巴黎那一刻开始,整个法国便开始了战败模式,全国上下有着两种不一样的声音出现。一种声音是法国将抵抗到底,坚决不降。而另外一种声音则是,应该投降,尽可能的保护法国全体民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法国在投降后便开始分裂,变成了两个法国,分别是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和一战元勋贝当所领导的“维希法国”。
在法国投降的停战前夕。由一战元勋贝当元帅,所组成的法国内阁与新政府,向德国求和,提出与德国合作,由贝当所领导的政府内阁和相关机构,管辖法国南部和东部领土,拥有直接管辖权,除了管辖区外的地方均由德国直接占领并管理。德国人接受了这一提议,并且德国当时认为法国领土过大,不利于德国直接进行管辖,有一个“伪”政权帮助自己管辖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并且贝当还向德国保证,如果允许“新法国”的存在,“新法国”将尽可能的协助德国,德国欣然同意,这便是后来的“维希法国”。
“维希法国”存在的时间并不算短,但其产生的影响以及合理性仍是学术界至今为止探讨的话题之一。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维希法国”成立便意味着法国正式屈服于德国的统治,并且认为“维希法国”是向德国彻底地“跪下”。似乎这一看法毫无争议,但是却出现了另外一种声音,认为“维希法国”是当时必然的产物,是保护法国民众和财产的必然选择,只是由贝当背了这个“黑锅”。
先谈谈第一种看法,“维希法国”在成立之后,无论是在资源上还是经济上,都已经或多或少地融入了纳粹的体制。并且贝当摒弃了法国之前的共和政体,转而选择了偏向于法西斯的体制,并且开始大肆在民间搜捕异见者。并且由于之前对德国的承诺,对于犹太人的大屠杀,“维希法国”也参与其中,在“维希法国”境内的犹太人,和德国通缉的罪犯被“维希法国”的机关抓到后,都将会被送入德国的集中营。
“维希法国”在战争中对德国的帮助,和对犹太人和其他民众的压迫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近代学术界,又提出了另一种看法,即“维希法国”是二战中别样的一种“曲线救国”。“维希法国”在建立之后,保存了法国的大部分陆、海、空三军军事力量。并且还掌管着大部分的法国海外殖民地,使其海外殖民地没有快速崩散,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法国当时的“利益”。
并且“维希法国”尽管处于纳粹的体制之下,但是其行政和军事都是相对独立于轴心国的,并且“维希法国”还尽可能的在德国的监控下,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尽管留给“维希法国”的法国南部领土,其工业并不发达。但是“维希法国”仍然在其管辖区内,开展了坦克和战机的研究,并且开展了法国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机引擎的研究。在法国全部收复并重新建国后,法国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机,就使用了“维希法国”时期的开发的喷气式引擎技术。
“维希法国”的存在合理性,至今仍是学术界的探讨话题之一。“维希法国”对于战争中其他人的压迫与罪行是无可争辩的,但如果“维希法国”不存在,德国全境占领并彻底接管法国,疯狂压榨法国剩余的领土资源与工业资源,投入到其战争机器中,打败德国可能会更加困难。但是在战争中,“维希法国”很少与同盟国军队进行正面交锋,并且在后来为了避免德军获得军舰,还出现了“土伦港自沉”等事件。
在“维希法国”正式建立后,除英美等国家外,其他国家(包括同盟国国家)均承认了“维希法国”的合法性,并且与其建交。但“维希法国”最终只是一个畸形的产物,在二战胜利后,其领导人贝当遭到审判,原本应该审判其死刑,但是因其最终年龄过高,并且其是一战元勋,最终宣判其无期徒刑。“自由法国”的领导人戴高乐始终认为,“维希法国”更应该称其为“维希政府”,并不承认其是法国历史上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