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谓医者必通三世之书∶其一《黄帝针灸》,其二《神农本草》,其三《岐伯脉诀》。脉诀察症,本草辨药,针灸祛疾,非是三者,不足言医。集本草于后者,均卷帙也。所以说,针灸是中医学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各种金银针具被不锈钢取代之时,新鲜的针灸器具和借助针灸理论研发的各种疗法层出不穷,这是中医针灸的异化,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从止痛到避孕:微针透皮
镇痛是针灸的重要治疗作用这一,《金针赋》记载:“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针法是:进针后先以左转为主,即大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再以右转为主,即大指向后用力捻转六数;如此反复施行多次,也可分浅、中、深三层重复进行。可以说,分层次透皮是针刺镇痛的重要技巧,那么如果把针刺透皮和给药结合起来,会是怎样的设备呢?
比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的:3D Printed Microheater Sensor‐Integrated, Drug‐Encapsulated Microneedle Patch System for Pain Management. 这一研究指出,经皮给药的方式已经从早期的局部止疼贴发展到近期微针贴片。由于皮肤角质层的保护作用,对于早期的局部止疼贴,只有小分子的药物才能靠渗透进入皮肤。而新发展的微针贴片则可刺穿皮肤的角质层,直接将药物释放至皮下,极大地拓宽了给药种类和药物渗透的速度。为了保证皮肤的穿透率和药物精准释放,科学家们开发了不同材料和形状的微针贴片,包括固体针头、药物涂层针头、空心针头、生物可溶解针头等。
而看到这幅图,我想很多同仁说不定都想到了——这不就是针灸?
这是一种集成加热器件的微针给药系统,可以说是温针+药物注射的结合,常规的经皮给药类似于直接贴敷的膏药,而这一种设备,更像是一种把无数的针具结合起来并直接透刺皮肤的设备,类似放血的梅花针这样:
用于镇痛,既是药物发挥了作用,也是针具阵列发挥了作用,岂不妙哉?
如果说微型针具阵列起到了局部镇痛的效果,而不一定发挥远道取穴,甚至没有体现对内脏病的治疗作用,那么这一款设备的另一种应用,却体现了对更多生理功能的调节:
这些细小的微针只有600微米长,针尖直径不足10微米,刺入皮肤并不会让人感到明显的疼痛。而且它们使用生物降解材料制成,同时加入了避孕药物左炔诺孕酮,使用之后就会自动消失。按照研究者的设计,只要将贴片贴在皮肤上,按压1分钟左右,就可以让这些药物微针进入皮肤,并从贴片上自动脱落。接下来,微针会持续缓慢地释放药物。动物实验显示,这种贴片能够维持足够高的药物浓度至少30天时间,在人类志愿者身上进行的初步测试也显示,微针贴片几乎不会带来疼痛。
通过细致的设计图可以看到,这种“针具”通过按压刺激进入皮下,一方面携带药物进入体内,一方面可以对局部起到刺激作用。
全面研发:多个靶器官
事实上,更加系统的研究早已显露雏形,美国NIH的SPARC计划正在全面开发类似的设备和疗法:
我们看到的设备多种多样:
比如这里使用微泵的刺激设备,直接植入皮下进行刺激——超低功耗,微型电化学微泵超低功耗,微型电化学微泵是系统的关键部件。通常,微泵驱动可以通过渗透压、氟碳推进剂、电磁力、压电换能器、静电搅拌器、热气效应和电化学方法来实现。以水电解的形式实施的电化学方法之所以被使用,是因为其功耗低,物理尺寸小,产生的热量最小,结构简单,驱动力大——变成了植入式的刺激设备,用来治疗特定的疾病。
正所谓:“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夫今人愈疾,岂离于医治。劫病之功,莫妙于针刺。故经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正此之谓。
以体表刺激作为切入点,定量地给予可控的电或者化学刺激,是针灸现代化的可行方式。
所以在未来,电子化的针灸可能是这样的:
而对这一系列的研究,各种科幻的针灸设备实际借鉴了传统针灸的疗法,也是对针灸效应机制的一种论证。
那么,传统针灸的哪些部分尚未得到这样的“电子化”呢?
可以说,是与“人”关系最大的部分:
定形气于予心——经云∶凡用针者,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不调者病,相失者死。是故色脉不顺而莫针,戒之戒之。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植入的设备需要个体化定制,并根据时节调整刺激量。
经云∶病有沉浮,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壅,外壅则邪从春夏之人,阳气轻浮,肌肉瘦薄,血气未盛,宜刺之浅。秋病在肌肉血脉,冬病在筋骨。秋冬二俞,秋刺十二经,冬刺十二合,以配木火土金水。理见子午流注——综合考虑脉象等元素,改变刺激的位置和程度。
或许这些部分,是机器尚不能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