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这四大学习误区,家长改如何监督改正

2019-10-16     升学无忧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学生月考的文章反响比较激烈,收到了许多家长的私信:“我家孩子这次考了班级年级的中下游,孩子难过,我们家长也难过,平常学习也蛮用功的,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是的,这应该是现在家长都普遍比较关注的问题了,上课认真听讲了,下课也及时完成作业了,为什么成绩就是不见提升呢?

总结了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的四大误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预习的误区

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讲到一个知识点,有的同学能立刻跟上老的思路,而有的同学却是一脸懵。能迅速接上老师思路的,除特别聪明、能迅速理解问题的1%高中生之外,绝大多数都是提前预习的功劳。

当然也存在预习达不到效果的现象,这通常是同学们陷入到误区当中,走了形式主义,以为课本上的内容从头到尾看一遍就算了预习!根本没有提出问题,找到重点。

预习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听课的目的,有目的的听课才是课堂效率的保证。

每个人身边可能都会有这样一个让人生气的同学或者同学的同学——课上开小差,但是什么都会。

正确做法:

对于理科而言,预习要做到尽自己所能理解公式和定理,并在典型题目中加以体会。课前做题并不是要求大家把题目做对,而是能够加深大家对知识点的记忆。根据“必要难度原则”:在你费尽力气思考过某个问题之后,再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印象会更深刻。

对于文科而言,预习要能找到重点,理清这节内容新增了哪些知识点。每个人的注意力并不能长时间保持稳定,而是有周期性起伏变化,通俗讲就是如果课堂上课45分钟,真正有效时间大约20分钟。因此,有效的课堂时间必须用来听重点,听难点,听方法思路。

二、复习就是再看一遍学过的内容

遗忘总是时刻发生的。我们幻想自己有一个过目不忘的的大脑,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大脑更像一个筛子。学过的知识多少会从缝隙间流逝。

因此,我们要回忆一下哪些漏掉了,确定一个复习的目标,带着检验的心态,然后再去复习。如果我们想在筛子上留住更多的知识,那么重复要及时发生。一般隔天要进行知识的复习,第3天再进行一次复习。

经过2-3遍的重复,我们对知识的掌握会进入加速提高区,再经过练习之后,可能会达到顶点,进入高原区。

复习的过程经常会枯燥无聊,但是,每次带着检验的心态来复习,每次都会有一个小目标,带着好奇心来复习,这个过程会不会显得有趣很多呢?

三、背诵记忆的误区

背诵记忆没有计划,想什么时候背诵复习就什么时候;背诵记忆的知识点很零散,东一块、西一块,不成体系。导致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背了一遍又一遍就是记不住。

正确做法:

1、在正确的时间点进行复习

根据自身情况,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曲线,比如:利用课间时间立刻在脑海中回顾老师课堂上讲过的主要内容,当天通过习题巩固练习,晚上临睡前再次回顾,1天后、2天后、8天后再次复习。

2、构建知识体系网络

书本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无序堆积,而是一个树形结构,一个节点就是一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调整、增删节点,建立成知识网络;构建的越有条理,记忆也就越不容易遗忘。

四、刷题的误区

大部分同学在刷题时,容易陷入这些误区:做题目重数量轻质量;做习题追求答案,重结果不重过程;遇到难题死磕到底;做题目不总结、不反思、不回顾等等,导致刷题没有效果的现象!

正确做法:

1、有选择的刷题

市面上的参考书、练习册琳琅满目,但是质量往往参差不齐。可以挑选一些经典的参考书,或者使用任课老师推荐的参考书,建议如下:

题目的整体难度,要符合自己目前的学习水平,略有拔高;要能针对自己知识点的薄弱环节;题目要能贴近中高考,不要追求太偏、太怪的题目。

2、多思考,多体悟解题过程

解出答案只是做题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通过做这道题,自己在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上有了什么样的提升和感悟。

悟一题多解:努力寻求更多的解法及其中最简单的解法,在此环节中充分展开自己的发散思维,形成头脑风暴。

悟题目变式:思考如果改变题目中的条件,题目又该如何解,解法有何不同。

悟解题收获:做完一道题目,还没有结束,还要总结解题的收获,总结解题的方法,重温解题的思路。

适合的方法可能大相径庭,但学习的流程却是殊途同归。一个真正适合的方法本质是把知识变成了自己的思考,成为了自己的知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KuX3G0BMH2_cNUgRZ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