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是形容当代部分年轻人的形容词,他们爱给自己立各式各样的flag,但永远做不到;他们永远态度积极乐观;他们很容易被自己付出的一点点辛苦所感动。总而言之,他们总是表现地努力、昂扬、热切,却很少能百分之百地达成目标。
而如果把这个概念套在不少高校的身上,似乎也很合理。他们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而积极努力,却因为种种因素,距离当初期待的办学水平,或多或少还差了那么一点,显得一言难尽。
苏州大学
在近几年的各类榜单上,苏州大学一直是亮眼的存在。
在一些学术指标上,苏大屡屡杀进前三十名,俨然已经在211高校中傲立潮头,和一些985名校平起平坐。说历史,苏大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初的东吴大学,连蜚声海内的金庸金大侠都是它的校友;说学术,ESI排名苏大是全国前三十的常客;说地域,苏州不仅是历史名城,还是经济大市。在双一流名单出来之前,苏州大学完全有更上一层楼的底气。
然而在更权威的一流大学名单上,苏大榜上靠后,连一流学科数量也寥寥无几,实在让人扼腕。
山东大学
坐落在孔孟之乡、高考大省山东的山东大学有着极其辉煌的历史。民国时的齐鲁大学、青岛大学就曾汇聚过老舍、钱穆等等大师。
这样看来,山大还是非常厉害的,可是你去网上查查山东大学任何一个在校师生,他们对学校目前的发展是否满意,得到的答案恐怕大多都是否定的。
山大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数也数不清的校区。山东大学仿佛卷入了山东省内的济南青岛之争,在两座城市之间摇摆不定。先是在济南已有许多校区的情况下,投建青岛校区;青岛校区的轮廓刚刚清晰起来,却又杀了个回马枪,决定建设位于济南的章丘校区,引来校内外的大争论。
无论如何,山东大学地位的相对下降是事实,不知道盲目的校区建设在其中起了多大作用。
厦门大学
还记得高中时候,有多少人在桌子上刻下“花开不败,厦大等我”吗?
长期以来,厦门大学凭借其美丽的海滨校园和优秀的学术水准,成为多少高三学子心中的梦想。不信去搜一搜,连厦门大学校园的开放和封闭,都能轻易地登上新闻头条。
而在万众瞩目的“双一流”名单中,厦门大学虽然位列一流大学,但是一流学科仅仅拿下五个,这个结果显然不能令厦大人高兴。而长期以来一直和厦大竞争“全国最美”头衔的武汉大学,这几年却是风生水起,一骑绝尘了。
湖南大学
第一次知道湖南大学的人,都会被它的一个别称吓一跳:千年学府。中国第一所近代大学北大也才刚刚过了一百二十岁生日,湖南大学这么就千年了呢?可是湖大背后的那座岳麓山上的书院,却实实在在地矗立千年。
当时的双一流名单一出,受伤最大的可能就是湖大了。原本好好一所985大学,一眨眼变成了“b类双一流”,一个字母就给人低人一等的感觉。难怪名单公布后,网络上立刻有一批校内外的校友开始痛切地反思。
正如岳麓书院的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 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一千年的时光都过去了,反思之后,湖大还需要砥砺前行。
南方科技大学
曾几何时,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俨然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旗手。
自授学位、教授治校等等概念,都在从这里发端出来,通过媒体之后,震动全国。彼时的校长朱清时刚刚从中科大校长任上卸任,锐意进取,一心求变,把几十年内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香港科技大学作为南科大的目标。
然而时过境迁,这几年要在媒体上看到南科大的消息都不容易了。南科大前几批本科生毕业后,就业和升学情况都非常不错,但是对比当年南科大立下的壮志,今天的它越来越像一所普通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说起中国的法律高等教育,就不得不提西南政法大学。
在恢复高考的头几年,很多高分考生涌入这座重庆的小小校园,他们在日后纷纷成长为司法领域的杰出人才。这一现象,被称为“西政现象”。
可就在西南政法大学拒绝与重庆大学合并之后,就永远错过了“211工程”这辆车。不仅211、985的名单上没有它的名字,就在双一流高校的名单中,也翻身无望,全校没有一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与之相对的,就是西南政法大学一天天的默默无闻。
兰州大学
在各式各样有关“最悲情大学”的文章中,兰州大学必定上榜。
矗立在大西北,尽管学科水平、学校声誉、人才培养都称得上出色,但是却在越来越凸显的“地域劣势”上败下阵来。大多数人在选择高校时,还是会理智地收起自己的感动,不管对高考考生、考研考生还是选择工作单位的学者来说,都必须承认,黄河边的兰州都不是一个首选的地方。
兰大一直很努力,但是没有最一流的生源和人才,一流大学的地位能保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