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万物理论》中以猎奇为出发点,对于霍金爱情的深入刻画,《美丽心灵》则试图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剖析约翰·纳什建立在个人强大意志之上的自我回归。
虽然,其中也有爱情作为点缀,可在电影整体的把控上,并没有落入俗套的爱情伦理片中,而是始终强调自我在本我与超我之间的调整。当将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动荡的时局,潜移默化的融入电影中时,我们或许对于约翰·纳什自我内部斗争的艰苦,会有一个更为清晰的理解。
《美丽心灵》上映于2001年,而在其获奖无数的同时,也成为了我心目中最佳的人物传记电影。
忽略电影中与现实某些不贴切的情节设计,这部电影更加偏向于个人独角戏的展示。当把电影的焦点牢牢对约翰·纳什这一人物时,除了演技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把握幻想与现实,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合理搭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当天才沦为疯子,如何能够在战胜原始欲望后,对于自我需求进行合理化调整,才是这部电影所以表现的核心。
在这部电影中,有人看到了爱情的坚守,有人看到了天才的能力,但是,我看到的却是所有人都存在的本能欲望。电影初看时,会因为天才的设定而产生兴趣,可是,深入到电影展示的情节中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摒弃仰视,采用平视,拒绝猎奇,摆正态度。
一个人拒绝与社会交流,在欲望的驱使下,试图超越极限的同时,也就在一步步陷入欲望设置的陷阱。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孤独是与生俱来的,可是,一旦孤独与欲望划上等号,偏执的追求,则会让自我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失衡,从而让人成为欲望的傀儡。
“美丽心灵”是这部电影的名字,而我对于这个名字的理解,是在电影结尾时,才真正的读懂了它真实的含义。“心灵”不是指的人品,而是指的对于放下与和解的领悟。
当满头白发的约翰·纳什,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发表讲话时,他对于自己的成就只字未提,而只是平淡的叙述着自我回归后,对于生活的纯粹态度,这样的结尾与电影的名字形成完美的搭配。
电影的故事,开始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一场课堂演说,对于数学家极力的吹捧,以及应用学术对局势的重要性,都在为包括约翰·纳什在内的所有人,直接营造着一种凝重的竞争氛围。说实话,教授的这种让学术服务于政治的扭曲化鼓吹,已然带偏着纯粹的学术追求,而坐在角落里的约翰·纳什,孤僻与倔强的性格,从眼神中便可以看出。
约翰·纳什在课堂上选择自觉的与其他人分开,这是自我封闭的表现,而因为学术上的极致追求,以及势在必得的惠勒研究所,则成为了打开约翰·纳什内心欲望的钥匙,这是自我迷失的开始。
其实,无论是天才还是普通人,都存在着原始欲望,有欲望是好事。电影里,在只注重结果的学术理论探索上,必须做好超越极限的准备,可是,也得做好合理控制欲望的决心,因为,没有自我束缚的超越,最终会让欲望彻底摧毁自我。
在叙事手法上,导演并没有用精神分裂来刻意故弄玄虚,从电影一开始,就在将约翰·纳什朝着普通人的方向塑造。虽然,电影进行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才点出了约翰·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可是,在电影的开始,已经安排了约翰·纳什三种人格的出现。
室友、军官和小女孩,这三种人格分别代表着约翰·纳什的三种需求,对于友情的渴望,对于名利的渴望,对于纯真的渴望。而这三种渴望的出现,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约翰·纳什自我封闭与自我迷失后,所激发出来的三种人格。
前半部分导演在刻画一个天才,后半部分导演在讲述一个普通人,而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对于欲望的正确理解以及对于自我的正确对待。
约翰·纳什疯狂的研究与探索,的确让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博弈论”,并且顺利的进入了惠勒研究所,永不满足的追求是好事,可是,背离初心的疯狂则是坏事。
其实,这部电影也在间接的讽刺着当时的时局。从电影开始教授的那段讲话,已然将学术与政治挂上了钩。学术代表兴趣,政治代表权力,当兴趣被权力牵制,那么,所有的热爱都会成为政治家手中的工具,而利用学术上的追求,来满足政治家的野心,这本就是本末倒置的一件事情。
约翰·纳什的疯狂,很大程度上便来自于外部权力的干扰。就像他幻想出来的军官一样,利用对于功成名就的渴望,时时刻刻都在强迫着约翰·纳什。
时局的动荡,自我性格的缺陷,欲望束缚的薄弱,都让前期的约翰·纳什渐渐迷失着自我。造福人类的理论却被野心家利用,这让原本建立在热爱之上的纯学术追求,渐渐偏离正常轨道,于是,约翰·纳什在多重人格的逼迫下,被自己的欲望打败。
我记得佛洛依德曾提出过“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
这里的自我,是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关键,而约翰·纳什,恰恰是被本我主导后,陷入了自己幻想中,从而与超我出现断层。在没有道德与法律约束的幻想中,约翰·纳什只能与幻想出来的对象进行倾诉,这是一种可怕的原始欲望的泛滥。
电影站在普通人的视角,弱化着约翰·纳什天才的表现,幻想与现实的结合中,让观众从约翰·纳什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说实话,当下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很多人或多或少存在着多重人格的表现,这是现实状况与自我欲望无法获得平衡之后,用来在幻想中满足自己的行为。就像约翰·纳什因为孤独,创造出了室友,因为名利,创造出了军官,因为纯真,创造出了小女孩。
虽然,电影中的约翰·纳什,从头到尾都没有完全摆脱幻想,但是,他选择了忽视幻想,这是一种对于欲望的合理调整。
之前,他觉得上课就是在浪费时间,而当他回归课堂之后,才发现,其实,传道受业解惑会让自己更加拥有对于知识纯真的态度。他之前过分在意的名利,也在他回归自我与专注研究中,慢慢的迎来了众人的膜拜。那一支支摆在他面前的钢笔,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他获奖后对于妻子的感谢,则是摆脱孤独迎接温暖的最好方式。
你以为我们的梦,噩梦是怎样的吗?难道一直用痛苦饲养它们。它们是我的过去,其实每个人都被过去所缠绕。
痛苦只会换来痛苦,而当学会合理的利用和控制自己的欲望,回归到追求知识本来的纯真心态,拥抱生活与他人的乐观态度,这才是这部电影最为重要的主题。
我记得这部电影的名字,还有另外一个翻译,叫做“完美大脑”。个人感觉,这个翻译有点局限了,因为,这不是一部关于智商的电影,而是一部关于情商的电影。这里情商指的是,对于自我与外界任何事情相处模式的合理规划。
从最为原始的本我,到最高层次的超我,起到平衡作用的自我,是最为关键的。
即使你的肉体是脆弱的,但是,你的精神却可以是强大的。约翰·纳什用自己的精神意志克制着精神分裂症的侵扰,而电影的重点,便是对于这个过程的完美再现。亲情、友爱和爱情都是外部的影响,而与自己内心的和解,与现实的交流,这个内部的影响,才是让故事呈现出情感共鸣的关键。
约翰·纳什是一个传奇,电影中,导演对于他现实与幻想合二为一的展示,让约翰·纳什形象的塑造更为立体化。
前半部分,让观众不知不觉走进了约翰·纳什的幻想中,而当后半部分把这个幻想打破,观众焕然大悟的时候,才意识到,无论是天才还是普通人,没有被束缚的欲望泛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我们都曾执着过,但最难的是学会放弃,我们都曾被欲望支配过,但最难的是看清现实,而我们很多人,还在苦苦挣扎着,所以,不要以为多重人格是精神病人的专有,其实,正常人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