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前几天去图书馆借书,偶然发现里面夹了一封信,信封是手工糊的,上面写着“妈妈收”,
里面除了一封信,还有一张照片,是一对母女的合影,母女二人笑得很开心,依偎在一起,躺卧在草地上,十分幸福:
信的字体很工整、娟秀,一看就出自女孩之手,是小女孩对妈妈说的心里话:
信的全文:
妈妈:
我并不是不爱你,我知道,那(哪)个妈妈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方法、理念不同,教出的孩子也截然不同。我不是一个把爱放在表面的,让人一看就懂的,那样是否太过直白了?我只把爱放在心里,我不像甜甜那样,对妈妈百般呵护,我也不像朵朵那样,对妈妈百般依赖;我把爱放在学习上,我只想用成绩回报你,你做的那么多事,我不是没有看到,你做的每一顿饭,都很好吃;你给我买的每一件衣服,都很漂亮;你给我买的每一件礼物,我都很喜欢.....,衣食住行,我没有一样离得开你。
曾经,我们家是多么和睦,怎么会变成这样,曾经,你是不是答应我,要和爸爸一直好下去,怎么就失信了呢?照片上,那个笑得那么开心的我和你那(哪)里去了?是时间太快,我们错过了,还是岁月太慢,我们忘记了。
不要以为离婚可以解决一切,不要以为离婚可以让自己幸福,它早已破坏一个完整的家,既然在一起了,为什么要分开。真的以为离婚伤害最大、最痛苦的(不)是自己和对方,而是孩子。他们想哭,哭不出来,想找人诉说,没有人。他们只好面对眼前,不知为何地冷笑着。他们也只好拼命忍住眼泪,任凭黑暗吞噬自己,抓着被角在抽泣。
你一定不想变成这样吧,那就别走了, 留下吧。
徐xx
2018.12.10 11:30
字里行间可见给妈妈写信的女孩非常懂事、体贴,感恩妈妈,“把爱放在学习上,我只想用成绩回报你”,可见女孩对妈妈的深情,对执意离开自己、离开爸爸、离开三口之家的妈妈深切的呼唤与挽留。
女孩以她对人生的初步认知,开导成年的妈妈,离婚了,就一定会幸福吗?
一个孩子的真情实感、肺腑之言,让见者唏嘘,心疼不已,小小年纪的她,却要参与成人的情感困惑,真的很心疼。
生活中,很多人,包括一些已经做了父母的人,觉得婚姻不幸福,就必须要摆脱,寻找下一段感情,重新开始,觉得只有这样才会幸福,否则, 呆在原来的婚姻中,就没幸福可言。
这样的人,一定要三思,离婚容易,离婚后,能否幸福,真的不好说。
如果,离婚是因为两人性格不合,一味指责对方,认为错不在自己,只是对方的对错,不肯反思,不打算磨合,只想放弃,觉得只有摆脱原来的人,重新开始一段爱情,把幸福寄托到下一段,很抱歉,结果仍然会失望。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无条件迁就、忍让另一个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为了别人,牺牲自己,成全对方,一天两天容易,时间长了,激情过后,平淡的生活谁也办不到。
为人父母的人,如果想结束婚姻,千万慎重,这两种情况,不离不行:
除此而外,一定三思,不要动不动就离婚,就像小女孩说的,“不要以为离婚就可以解决一切,不要以为离婚就可以让自己幸福”。
家庭破裂,孩子失去原本完整的父母之爱,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导和安抚,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真的无异于天塌地陷,就像女孩说的,“离婚伤害最大、最痛苦的(不)是自己和对方,而是孩子。他们想哭,哭不出来,想找人诉说,却没有人。他们只好面对眼前,不知为何地冷笑着。他们也只好拼命忍住眼泪,任凭黑暗吞噬自己,抓着被角在抽泣”。
女孩发自肺腑的劝说,让人心碎。
如果感情破裂,婚姻走到了头,无论怎样挽回都无济于事,那么, 为人父母要保护好孩子,免受伤害:
尽量在生活条件、衣食住行与之前保持一样,不要让孩子觉察到父母离婚前后的差别,否则,会给孩子恐慌和压力。
不相上下的生活不单指物质条件,还包括人际交往。
有些夫妻离婚后,不愿见人,怕人问,封闭自己的生活交际圈子,中断与朋友、亲戚的联系,这种状态下生活,孩子自然会受影响,与过去相比,封闭、禁锢,当然不开心。
无论对方曾经做过什么, 让你受到什么伤害,都不要对孩子提起。不但不提,还要维护对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要知道,诋毁对方,说坏话,孩子可能表面上附和、认同你,但是,做为孩子的至亲,父母永远在孩子心中有重要地位,无法动摇。总否定对方,孩子夹在中间很痛苦,很无奈,又没法说出来,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都有负面影响。
无论怎样,离婚终究是不开心的事。加上社会舆论的压力,有些妈妈易消极、郁闷、委屈,觉得很失败,不愿见人。
如果总是处于这种状态,哪怕不说爸爸的坏话,孩子也会把“帐”算在爸爸头上,认为由于爸爸的“坏”才导致了妈妈的苦,会恨爸爸。
因此,离婚的妈妈们,要重新规划生活,尽早摆脱生活的创伤,走出阴影,学会爱自己,找到兴趣点和自信感,让孩子看到一个积极、向上、乐观的妈妈,生活才不会受影响。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更多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