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一则笑话:“你在哪个大学读书?”“清华,你在哪啊?”“我在理工”“北京理工还是武汉理工?”“麻省”“打扰了……”
平时如果不说大学全名,而只报出“科大”、“理工大”、“工大”、“交大”之类的简称,简直一不留神就会撞车。
从名校到普通院校,如果细数一遍中国大学的名字,就会由衷感慨它们有太多相似。很多名字只有一字之差的大学背后,也许压根没有半毛钱关系。
为什么中国大学容易撞名?因为它们的名字有一套固定的诞生逻辑。
最简单是以地名划分,国家、地区、省份、城市,由高到低排列。后面通常还要跟上学校的专业门类,常用词汇包括但不限于医学、师范、工程、理工、政法、科技、财经、邮电等等。
北京理工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字,通通能用这个规则来解释。
再比如“成都对外经贸大学”、“中国艺术学院”……这些从没见过的名字,是不是听起来似是而非、有模有样?大学有时候和普通人一样,喜欢跟风,中国有多少家长给孩子取名浩然、可馨、浩轩等等有着相同味道的名字,就有多少院校决定叫自己科技学院、工程学院、财经大学。
在如此刻板无趣的命名传统下,那些有着地域和行业无法解释的名字的大学,就显得弥足珍贵,甚至逼格满满了。清华、复旦、南开、中山,浓浓的民国风和历史感,好像更能得到文艺青年的追捧。
相比之下,国外为数不少的大学名称取自人名。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等等。
目前国内以人命名的高校,也只有星海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山大学等寥寥几所。中国的高等院校有两千多所,可是排列组合的名词就那么多,能不撞上吗?
“真兄弟”和“假亲戚”
此前有个新闻,泸州医学院和四川大学的口水仗一直打到教育部。原因是前者意图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简称“川医”,而这恰好也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历史前身四川医学院的简称。
类似的命名逻辑催生出一批类似的名字,但拥有这些名字的大学,有的毫无关联,有的甚至还像这两所四川院校一样,为了名字争执不休。
中国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各有一所以自己冠名的大学,要是不知情的外国友人看到,说不定会以为它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但只要对中国高校稍有了解的人听到,一定会微微一笑,缓缓吐出一句:“图森破!”
这四所名字相近的大学,恰好代表了中国高校的不同办学层次和风格:
北京大学自然不用说,出身名门,实力顶尖,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标杆和旗帜。
上海大学同样有着悠久的传统,但是现在的办学主体,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形成,凭借日后院校合并后不错的实力和身处沪上的地理位置,今天已是热门211高校。
广州大学和深圳大学则寄托了经济强市渴望创办一流大学的梦想。广州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虽然实力强劲,但是要么属于教育部,要么归省里管辖,一百多公里外的深圳,更是在建立之初,一所高校都没有。如今的广大深大,既不是211,更不是985,距离它们当初定下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如果摊上科技、工业等热门词汇,那么撞名的概率就更高了。
几乎每个省都有一所工业大学,但它们的前世今生却大不一样。如果把合肥工业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摆在一起,不知情的人肯定觉得后者的名字更霸气。名字里带有“广东”,不就是全省的代表吗?但事实上,身为211大学的合工大,实力却更胜一筹。
曾经的第一到第四军医大学,在中国医学教育界赫赫有名,但四所的实力却不是像名字一样从一到四按顺序排列。第一军医大学归属地方,变成了南方医科大学,第二第三第四军医大学的名字里,则分别添上了海军、陆军、空军的字样。
名字近似的高校,背后可能有着迥然不同的命名逻辑,想要单凭名字就分辨出亲疏远近、实力高低,实在是太困难了,这也正是很多听起来像野鸡的名校和听起来像名校的野鸡存在的原因。
在这个人人唯恐落伍的大时代里,连大学也不能免俗,连大学的名字也要跟上潮流。城市、科技、财经,中国、北京、上海,这是很多高校改名的方向。只要拼尽全力把这几个字眼塞进校门口的匾额里,经费、名气、优秀生源,就会滚滚而来。
中国人常说人如其名,但很多高校却是名不副实。与其费尽心思改名字,想和老牌名校或者热门领域搭上关系,还不如苦练内功,提高自身水平。
中国高校想要迈向世界一流的序列,至少要先改掉对名字的执念。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每一个普通人放下偏见,重拾对高等教育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