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里的等级分化,比大学严重多了

2020-04-01   升学无忧

经过昨天教育部的官宣高考时间延期一个月,2020届高三生距离高考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一批人已经悄然进入最后的冲刺赛道。

还有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早就开始了备赛之旅。大家心知肚明,就算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为高考打基础做准备,都不算早。

毕竟,再过几年就要升小学,上了成绩好的小学,才更有把握考进重点中学,也才有机会拿下最保险的一项筹码——挤进重点学校的重点班。

有重次之分,必然就有得与失的两种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方面,学生与家长以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为荣,另一方面,有人批评重点班造成了教育资源不均衡和社会不公。

一、取消重点班?真不太可能

查阅资料了解到,早在1997年,《关于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快慢班。

近十年后,新《义务教育法》中,也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也就是说,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重点班,是一种违法行为。

但时至今日,依然有学校与学生及家长双方(不得不)配合演出,为了共同的目标,升学率。

据新闻报道,去年七八月,北京多所中学有针对初一新生的“学业水平调查”,尽管校方未明确说明考试与分班的关系,但家长之间早就心照不宣。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事情。

在一些学校,“重点班”看似消失了,但它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

“优胜劣汰”一直在前置,从未停歇过。

二、优等生带动后进生,是一种美好愿想

重点班,其实是重点学校的一种衍生。很早之前,国内急需重工业人才。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办好部分学校,从而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成为当时的一种选择。

1962年,颁发《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要求各地选定一批重点中小学,它们须“在数量、规模与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保持适当比例”。

人人都想择校进入重点中学,但这些学校毕竟名额有限,能进与否,要拼的因素就很多了。

据调查显示,2003-2004年对北京、苏州、宁波等10个城市调查显示,优势阶层(高级和中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子女约60%在重点中学就读,而低阶层家庭的恰好相反,约60%子女在非重点学校就读。

没有考进重点中小学,你离好大学可能又远了一点。

而且,喊了多年的“取消重点班”,基本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即初中和小学。未被包括在内的高中阶段,以及与它直接关联的初升高与高考。

长久以来,重点高中及其重点班,一直被视为备战高考所需的垫脚石,竞争强度高居不下、区别对待也始终存在。

三、学霸的压力,学渣的阴影

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重点培养”这一概念早已是“深入人心”一般的存在。但凡有条件、有能力的家庭,大多会尽可能让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非放任其进入较“差”的环境中学习。

了解到,在重点班的氛围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习作用的认识要高于普通班。总而言之,两者学习能力的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在外在条件上,前者所拥有的师资力量、教室环境、班级规模等,都比后者更加完善。

在升学率至上的风气之下,重点班的学生往往被视作学校的掌上明珠,而作为后备军的普通班学子,有时要做好各方面条件会“稍稍靠后”的心理准备。

“重点班”教室安装空调、加湿器、送零食、学生单独不用军训;

“尖子班”学生在食堂有专属楼层、有标记了名字的专属餐盘,其余学生在别处吃饭,没有专属餐盘;

“重点班”严格控制人数规模,普通班人数爆满且不能使用多媒体教学……

四、改变,一直在发生

也有人说,设立“重点班”和“普通班”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做法。将学习能力强、悟性高的学生放在一起,不仅可以集中力量提升一批人的成绩,还能让成绩好的同学彼此竞争,激发他们更多潜能。

这种所谓的“因材施教”,距离真正的教,真正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如果取消“重点班”、“重点学校”的划分,不同地域、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就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了吗?

这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愿想。

相反,在总体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背景下,“重点培养”的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些贫寒学子的通往好大学的重要一途径。

由于重点学校大多集中在城市,少数位于县镇且极少设于农村,对于农村学子而言,“县重点”便是那根至关重要的连线。

总有人说高考残酷,还有更多人会说没有高考更加残酷。长久以来,高考的确为渴望改变命运的万千普通学子,提供了一条相对公平的跑道。

话说到这里,如何去看待“重点班”与“尖子生”归根到底还是看你自己了,踏踏实实努力学习,这才是重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