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的城市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大学生讨论毕业去向的时候,不只是北上广,更多是北上广深。毗邻港澳,经济高速发展,跻身一线大城市,然而这座城市的高等教育始终是其软肋,南京、武汉、西安、成都、长沙,这些城市和它比较起来都能更胜一筹。
但深圳就是深圳,仿佛天然具备逐梦者生存的土壤,能发展成一座“来了就是自己人”的高等人才流入城市,也或会成为“最多名牌大学校区”的地方。
在之前的新闻报道中,深圳相关部门曾向媒体透露了一个小目标:到2025年,全市高校数量达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达20万人;三至五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50个以上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前10%,30个以上学科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建成或者计划建立深圳校区、分校、研究院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还有莫斯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建立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等。
作为近几年风头最盛的一线城市,教育始终是一块短板。名校林立的北京和上海自然不必说,广州、南京、武汉、西安、成都、长沙,随便哪个城市都能在高等教育上碾压深圳。
梳理有关这些合作的新闻报道可以发现,深圳为名校提供了充分的土地、财政、政策支持。有负责人曾表示,深圳会承担合作办学相关基建及实验室建设投入,采用1元租形式交大学深圳校区使用,同时对于人才引进、科研平台建设,深圳也会予以补贴。
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以位置命名,一目了然;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一听就知道是从民国传下来的老牌子;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半和以后的建设关系紧密。
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大学里多了很多“复姓”的成员:哈工大威海校区坐落在远离本部的山东海滨;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虽然办学水平不错,但名字乍一听总有点别扭;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早已落户多年;而西交利物浦大学,既不在西安,也不在利物浦。
这些复姓的大学身份复杂,有的是本部的一部分,有的独立办学、单独招生,有的分数线不低,有的则只是扯了一块名校牌子的一般高校。
而就读者的身份定位问题,来自本部、校区、分校的学生们也在网上吵了很多年,依然没有定论。
市场化和扩招,让中国大学的办学性质和地理位置都变得多元起来,一些新兴城市纷纷向相对闭塞地区的老牌名校伸出橄榄枝,最终造成了这么多让人一头雾水的名字。在深圳之前,珠海、宁波、威海、苏州等城市都是这种办学方式的先行者。
谈到建设分校和异地校区,本部就读的学生和毕业校友往往会大摇其头,如果给分校颁发不加区分的文凭,那么本校学生文凭的含金量相对会打折扣;而如果分校区和本部校区统一招生,那么人气不太高的那个城市,一定又会拉低学校整体的分数线。
更重要的是,对于有着历史情怀的名校来说,离开本部就意味着离开一种校园文化。读书不在珞珈山,不在未名湖,不在康乐园,而只在毕业时领一张印有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字样的文凭,老校友们往往嗤之以鼻,毕业生们也常常纠结于自己的身份。
没有在同一个校园甚至同一个城市的经历,连校友相聚时的情谊似乎也大打折扣。从这个层面考量,很多人觉得本部才够“原汁原味”。但也要看到,随着人数增加、土地紧张,很多名校也面临无地的窘境,不得不在偏远的郊区兴建校区。
另一方面,学校的偏僻给实习、就业造成困难,身处其中的学生常常用“进城”形容回到市中心的路途,又如何能享受大城市的资源和便利呢?越来越大的校区和大学城选址荒凉的郊区,与其凭借高分考入名校,却在那里苦守四年,深圳的一票分校似乎也值得考虑。
想要情怀还是想要舒适,追求底蕴还是追求发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也有不同的选择。而去日新月异、求才若渴的深圳读名校,至少不会是一个太差的决定。
深圳,似乎成为了大学生梦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