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艰苦绝伦的思考,填上了平衡利弊的选择。但人生痛苦的地方就在于,当你在填报志愿时抢破头的专业,到毕业时分分钟的就业尴尬。
选兴趣,还是选出路?爸妈选,还是自己选?据研究报告表示,30%以上的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并不对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互联网时代,风水轮流转的速度,一年一番,热门随时失宠。现在的“职业期待”,未必符合将来的职业行情。
于是,大家一腔热血、半脑模糊地填报了志愿。四年后,在应聘网站进行相关专业职位搜索时,他们突然开始怀疑二十余年的人生。
1、生物工程
就业风口可能还要再等20年
连续数年的红牌专业,由于国内生物科研制药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该专业毕业生面临“在名校念到博士都没出路,只有海龟还能教教书”的窘迫,常年盘踞在就业率倒数排行榜的前列,毕业五年薪酬仅超过18%的其他专业。
2、土木工程
如果你想买房,其实不必会建房
学生和家长貌似对“土木”有什么误解。眼看神州大地高楼平地起,房地产行业红利居高不下,在未来可预见的几十年内,我国仍然会是一个大工地。加入“施工队”无疑会为未来之厦打下坚实地基。于是大家纷纷一头热地往志愿表里填上土木,心里画好了毕业不愁就业的蓝图。
房地产虽热,但财富一直高度集中在投资商手里,土木人置身工地,手里紧握的只有砖头。在高校扩招导致大部分工科类学校都开设建筑相关专业的背景下,生源质量良莠不齐,院校输出质量与专业工作要求脱轨,加大了建筑行业的供需矛盾。
3、法律
法官律师又不是人人能当
律师一直是高收入职业排行榜的常客,看起来十分体面。不过,这类专业性强的学科,虽然存在从业资格的可垄断优势,但也注定了对口工作的准入门槛更高。
目前高校的法学教育也存在尴尬之处,即便来自名牌大学,或者专业水平靠前的院校,一般本科毕业生都仍未达到从事法律职业的要求。法律系的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会发现,这个专业要背诵汗牛充栋的法律条文、理解纷繁复杂的案例卷宗,是先苦后甜而后胜者通吃的长线专业。
4、会计
拿健康和青春换未来
会计专业很热门,因为就业率很高。实际上,早在2000年会计人才市场已经饱和。市场缺的不是普通财务人员,而是注册会计师等高级从业人员,有香港或海外留学背景更佳。
入行容易,但易学难精。学会计的找到一份对口工作不难,难的是能在枯燥和高压的工作中坚持不懈。四大名声在外,不仅因为是“难进钱多”,也因为超高强度的工作内容很容易让年轻人吃不消。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找到了又苦于会计工作本身不能创造价值,发展基本靠经验和履历。越来越多大学生,不愿意选择这样拿健康和青春换钱的无趣行当。
5、新闻学
“无冕之王”风光不再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闻系还是新潮专业。那时纸媒还处于“黄金时代”,报刊杂志、出版社的编辑记者掌握着舆论的风向标。但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媒体时代到来,自媒体人层出不穷,智能手机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制造新闻、传播新闻、接收新闻。传统纸媒不再拥有叱咤风云的话语权。
异军崛起的新媒体行业的续航能力有待观察,但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下降严重的事实,有目共睹。会打字即可当键盘侠,善表演可以录小视频,随时随地实况更新。传统新闻的传播渠道电视与报刊,已经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溃不成军。新闻系大四学生,如果没信心成为全能媒体人,都跑去考研和考公了。
6、工商管理
或成专业“打杂”
工商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大类,专业涉及内容广而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均有涉猎。办学门槛不高,各大院校均有开设,但专业实践性强,仅学习书本理论相当于纸上谈兵,需要大量实习机会丰富履历,因此名校与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与薪酬待遇存在很大差异。
由于专业内容泛而浅,对于普通应届毕业生,难以直接从管理岗做起,一般只能在销售、前台、文秘、行政助理、客服、人力资源等基层岗位选择起点。说得好听点,就是就业面广,说得直接点,即无一技之长。而缺乏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在市场上并不吃香。
7、旅游管理
与国际脱轨
旅游管理与工商管理真是难兄难弟。本来是新兴学科,被寄予厚望,展望未来有庞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下设酒店管理方向和会展管理方向,看起来都很符合日益频繁国际交流的大势所趋。但这门学科在20年不到的发展时间里,已颓态初现。
那些在当时风头正盛的专业在如今的就业趋势下也不得不低头,所以嘛,就业环境瞬息万变,最重要的是你得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