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聪明的家长这样让孩子更优秀

2019-07-25   成哥聊文学

可怜天下父母心!看看最近的头条就知道了,每天占据推荐榜单的问题都是在询问关于孩子的大学录取院校和专业的,问题是直抒胸臆式的,院校好不好?专业好不好?就业前景如何?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和社会,尤其在正日新月异的中国,这些问题的价值性不强,毕竟大学教育是需要周期的,四年。我们任谁都无法精准把握四年后的就业市场环境,只不过家长担心的无一例外都是在小心翼翼地探求孩子的专业是否有什么限制。其实担心是徒劳的,原因说出来出奇地简单,无论任何专业,四年之后踏出大学校门,我们的孩子总在学业上存在优劣之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就是说,在孩子院校与专业已定的大前提下,我们关心的点已经偏颇了,我们时下或者说未来四年里需要关心的,应当是如何在这四年里帮助孩子保持优秀,或者迎头赶上,走向优秀。我想这个论调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吧!

只不过中国式家长大多还停留在孩子既然已经考上大学则万事大吉的想法上,恕我不敬,这种想法第一要不得,第二太过浅薄,第三,说的严重点,甚至有些愚昧了!

既然我放了狠话,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那么我就当给家长朋友们赔完不是后再给出相应的办法才对,这也是我今天这篇小文的主要目的。

作为家长,我们要尽快从无法改变的事实中走出来

院校好不好,专业好不好都已成为既定事实,家长目前要做的是,让孩子明显感觉到您对他的高考结果是满意的。中国教育体制和家庭伦理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多少还有因为家长的面子和期许而学习的成分。如果您还在纠结孩子呈现给您的结果好不好,即便孩子不说,他们只怕早已认定您对他们是失望的,如果带着这种先天的忧郁走进大学,试问孩子能立即投身到未来的学习中去吗?所以,收起您的疑虑,尽早开始和孩子一起规划他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家长,我们要明了或者教会孩子做人生规划和目标分解

高考是终点吗?当然不是!只怕我们的孩子以为是,十二年的枯燥学习,一朝登科,我想绝大多数孩子都有放松一下的心态。而步入大学之后掉链子的罪魁祸首正是这要不得的心态。作为家长更不能追随孩子也滋生了如此心态,而是要平心静气地和孩子谈谈。

首先,我们要肯定孩子的阶段性胜利,考上大学,足以证明孩子在同龄人中是优秀的。但是接下来呢?我们是否就要躺在这并非功劳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这并不算完,既然不是,未来的学习甚至人生是如何规划的?比如本专业极具含金量的证书有哪些?是否有考研打算等?

孩子总是追求上进的,我确定他们会给出肯定的答案,类推下来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次,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和人生规划,或者换句话说,确立一下未来的发展目标。比如考证,我们要弄清考证需要的资质,有那些参考书,需要付出多久的努力,而且在不耽误正常的大学学习的情况下,如果进行时间管理,精力分配;再如考研,毋庸讳言,中国大学教育体制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学生是在大三之后才最终确立考研目标,同时开始信息收集和学习规划。而这种时间节点的选择其实在无形中也浪费了极佳的学习时间和资源,考研和中高考无异,考察的就是孩子的大学所学,尤其是公共课,如政治,英语。如果及早确立考研目标,从大一起就重视起平时的英语和政治学习,又何至于要到大三大四去报各类辅导班进行突击学习呢?

再次,承接我们谈论的目标就要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分解了。四年大学的学习绝对是韧性战斗,毕竟孩子始终生活于集体教育之中,虽然大学严格意义上讲依然是集体教育,但是孩子的自由度必然空前宽松。由此衍生的问题大同小异,一言以蔽之,自制力会遽然变差。其中的因素不一而足,就目前孩子主要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确定为无节制地发展中学时期不得已而放弃的爱好,比如追网文,玩游戏;尤甚者开始抽烟喝酒,无休止聚会;或是肆意点燃中学时期已经迸发的爱情小火苗。

我想家长们很快就会面临这些棘手的问题,可怕的是鞭长莫及,你对这些问题一旦一无所知,过程必然超出您的控制,其结果只怕会更糟心。

所以我们要以和孩子商定的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比如大一上半学期专业课成绩,公共课成绩大致要达到多少分(大学保研平时成绩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为考证要用多长时间读完哪些书;为考研或为英语四级考试完成哪些语法知识,政治科目依循大学自身教学规律要达成公共课成绩等次(马哲,毛概,邓论的学习情况)等等。

目标制定了,执行者自然是孩子,那么家长的任务就完成了吗?显然没有,如果执行者的任务无人监督稽核,您认为目标还有实际的效果和意义吗?初入大学的孩子是会不定期和家里联系的,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联系的频率会逐渐降低。作为父母最好是能和孩子约定,每周联系的时间和次数,而且要雷打不动的主动执行,惟其如此才能让还是始终上紧发条。我们都是从孩子的阶段过来的,孩子最喜欢家长具备的品质是健忘,并以此来掩盖自己无法达成的承诺。一旦作为家长的我们念念不忘,孩子的未来才必有回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家长,学习才是追赶孩子的王道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想您一定有过批评孩子,孩子不甚服气的经历。只是您有没有想过背后的原因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从父母的角度我们始终认为孩子的想法幼稚,究其原因无非是孩子从未真正踏入社会,他们那套理论和说辞都是间接经验造就的,无论这些经验是来自于课本,网络还是你我身上。在他们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三观时我们总可以以我们的三观正之。而一旦进入大学,孩子的三观养成,并不幸地与我们产生抵牾,我们就能听之任之吗?你我能再一句话否定孩子的想法吗?显然不能,那么要想保持与孩子沟通顺畅,不学习是不现实的。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什么?我只能再追问一句,大学里的孩子最缺什么?我直接给出最简洁的回答:时间管理和自控力!那么答案也就随之明了了,我们父母要学习的就是时间管理和自控力养成的知识。对于时间管理我可以推荐两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把时间当作朋友》;关于自控力的我推荐《自控力》和《我们内心的冲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家长,实际行动才是感化孩子的唯一法宝

您或许会说,我也和孩子讨论了学习和人生规划了,我们也做了目标分解了,而且我不仅看了您推荐的书,而且还另外自发读了一些另外的书籍。我当然选择相信您,您的孩子也当会选择相信您。只是,相信的力量并不足够!

举个例子,我大学毕业之后始终和大学班主任保持联系,老人家是个可爱到固执的老头,他的译著颇丰,但是熟识他的人都知道老头对于送书颇为吝啬。他给出的解释是,他送出的书只怕读的人很少,比如有位师兄是好读书之人,老头每有著作总是第一个签名送给他。而我因为专业原因很希望读到他的最新著作,开始时我是去买了他的书来读,读的过程中也颇有费解的地方,偶然的一次,我把读书笔记拍照发给了老头,不想老头感动坏了,自此但凡有新书问世,必签了名,老远的寄来。

这个例子不知恰当否,但是我的意图却是明显的,您在伴随孩子这最重要的四年中一定要有实际行动,比如像我一样,读书时也做些笔记,不时和孩子分享一下。孩子都是善良而且心底柔软的,您如此做法,如果遇到一个不为所动的孩子,那么我倒是觉得这孩子也就没有培养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