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了刚看到的新闻:
支援“抗疫”一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队进驻武汉48小时内,发现了语言沟通存在方言不同的问题,迅速组织学霸,编写了一套《武汉方言实用手册》和《武汉方言音频材料》,特别适合医务人员交流。基本囊括了日常的生活用语和护理用语。
方言成为沟通障碍之后,怎么办?幸好我们有统一的交流工具,那就是普通话,普通话的书写和发音,为各种发言之间互通提供了便利。但是这绝不是消除方言的理由。
方言是怎么来的?
第一、很多人的观念里,都是把普通话和方言对立起来看的。其实普通话和各地方言没有优劣之分,有的是使用频率和使用途径的差别,两者都有生存的空间,也都有存在的必要,这并不矛盾。
第二、地域比较大的国家和地区,都会产生不同口音的方言,以英语为例,英国和美国口音区别很大,以美国为例,德克萨斯州的口音与美国其他地方相差更大,他们国家也互相嘲笑彼此的口音,说对方的口音是乡巴佬。
第三、方言确实在消失,但并不能全部归罪与普通话,使用普通话的人和使用方言的人都是中国人,历史上消失的文化符号很多,消失的原因也很多,大多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以及时代进步的取代。但更多的文化符号,被继承下来,比如经历了3次危难的汉字。
第四、普通话也是方言,只不过是在其他方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字同源,文化同源,继承发展传承而已。
持肯定意见的人很多,小编也双手赞成,但是如何保护方言?并不是说全国推广某种方言,从而去取代普通话。这样的保护很荒诞。比如,非要把“外婆的澎湖湾”,改成“姥姥的澎湖湾”,味道就不对了!
方言的作用
1、方言有地域性,原因是本地区的文化滋养下的交流沟通,会给语言表达带来独具特色的口音、语法、语调。适合这个地区语境的方言才是各地区人民的母语。
2. 地域性的语言习惯,成为约定成俗的固有语言习惯后,反过来也在不断丰富本地的传统文化,不同的方言也在丰富着地方及民族特色,可以说,没有了方言就大大的缺少了地方特色,对我们多民族的多元文化是一种损失。
3、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只是为了不同方言区的人或不同民族的人们能更好地沟通交流,不会因为语音不同而产生歧义,进而产生误会。而同一方言区的人们依然在使用自己的方言,当地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使用当地的语音和词汇,能最恰如其分、最贴切、最准确的传达出当地人的特有的情感、情绪和韵味,使用普通话就会大大逊色。
4、很多地域性的文化传承和风俗习惯,需要方言作为载体进行传承,比如妈祖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各个民族自己的文化等等。这些可能不是普通话能够完全替换的。文化的认同等同于情感的认同,当乡音彼此响起,会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一位网友说:普通话让我们走的更远,而方言让我们记得自己从何而来。普通话给不了方言的温度!
汪涵曾经在某节目上宣传保护方言的活动说,随着城市化,全球化,不可否认有些语言因为历史和人口原因已经消失,或处在消亡的边缘,随着语言的消失,那些没有被记载的文化可能也会遗失在历史长河。我们阻止不了方言的消失,但是可以让它消失的慢一点。
有没有必要保护方言?
最后轻松一下,举个例子,如果方言消失,这样的段子也会消失
[5个外星人分别降临中国的5个城市的街头]
北京:外星人A刚露面,就被居委会大妈发现!“丫,哪儿来的特务?快打妖零儿报关局!”
上海:外星人B一亮相,一群美女马上围住:“啊呦!瞅见啦,哪买的恁么潮的衣服?库带阿拉去买,好了伐?”
广州:外星人C刚现身,众人立刻抓住:“宾个东东?冇食过!快洗剥炖了尝尝!”
外星人D落到成都街头,正懵,那边妹纸招手:“快来快来!正好三缺一!”
更重要的一点,方言为多彩的艺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小编很喜欢的2个影片为例,《罗曼蒂克消亡史》让吴侬软语、低回婉转的上海话火了,上海话非常完美的演绎了那个年代的人文风俗,换成普通话肯定打折扣。《你丫闭嘴》是一部法国译制片,用东北话作为配音,效果简直翻天了,笑死个人!这些都是普通话可能无法实现的效果。
所以您觉得有没有必要保护方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