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时期之所以会出现人才数量上的高峰,关键是有唐太宗这个大“伯乐”识得千里马。而“伯乐”唐太宗的人才观是:人心难测,人才更是拥有千百种性情,在这种情况下,有效识人、驭人、组建优势组合的团队结构才是领导者用人成功的关键。
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争霸天下,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精英汇集的大时代;而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初期,各路群雄同样争霸,却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生逢乱世总是精英汇聚,又为什么天下英才都愿为唐太宗所用?其实关键在于,唐太宗懂得观人之长、察人之短,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使其优势组合,发挥团队最大效益的道理。
唐太宗登基伊始,整个朝廷结构都处于初建与调整之中,如何才能把众多贤能之才分别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以组成一个最合理、最有效的组织结构呢?唐太宗为此曾寝食难安。经过一番观察和思考,他最终作出了如下安排:
魏征这个人好凡事与人争辩一番,常把谏诤之事放于心中,根据这一特点,唐太宗就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其具体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
至于房玄龄,他做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孜孜不倦,知道了就会立刻去办。根据这一特点,唐太宗就任命他为中书令,其具体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令、政令,阐明帝事;入宫禀告皇帝,出宫侍奉皇帝,管理万邦,处理百事,辅佐天子而执大政。
这些职责正契合房玄龄“孜孜不倦”的特性。李靖是个文才武略兼备之才,外出能带兵,入朝能为相,于是唐太宗就任用他为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其具体职责是掌管全国的刑法和徒隶、勾覆、关禁的政令,这些地都有利于李靖才能的发挥。
由此,魏征、房玄龄、李靖三人共同主持朝政,相互取长补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起了唐王朝的上层组织机构。
除此之外,唐太宗把房玄龄和杜如晦进行合理搭配,组成了一个名扬千古的谋略班子“房谋杜断”,从这件事上也反映出了唐太宗善于营造最佳组合的管理方式。名相房玄龄辅佐唐太宗31年,是贞观时期的第一名相,但在史书上却几乎看不到记录他政绩的文字。
原因是房玄龄属于“谋臣型”,在唐太宗的人才库中,他精于谋略,但总是低头默默行事,从不会主动张扬自己的功劳,甚至连进谏时也要与人谦让一番,把自己所有的功劳全部归于皇帝。
拥有房玄龄这种性格的人,喜欢掩饰自己的欲望,做事追求十全十美,遇到需要拿主意的问题时,容易犹豫不决。因此,在谋划安邦定国之策时,房玄龄见解精辟,一般会很快就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办法来,但是,他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善于整理,总是很难决定采用哪一个办法。
针对房玄龄这种个性特征,唐太宗就找来另一位名相杜如晦与他做搭档。杜如晦虽不善于思考问题,但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什么事经他一审视,很快就能变成一项决策、律令,提到唐太宗面前,成为有执行力的谋略。最终,“房谋杜断”的互补,成为唐太宗打江山的关键。
世界上没有完人,一个人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即使我们日常所说的“全才”,也只是相对而言。任何人才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人才群体的整体效能。人才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进行合理的优势组合,是发挥每一个人才应有作用、发挥团队最大效益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