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晰的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英雄儿女》。片中有一位坚守阵地,与美军战斗到最后一刻的英雄,他喊出的“向我开炮!”令人震撼,影片中他叫王成,其原型就是江苏泰兴的杨根思。
一直想去泰兴看看,因为这里有一位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感动中国人物——抗美援朝的影响杨根思,于是,在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之际,我走进了泰兴根思乡——杨根思的家乡,缅怀这位革命烈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在军旅生涯中,历任新四军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解放军副连长、连长等职。先后参加淮海战役等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擅长爆破,多次荣立战功,1950年11月29日在朝鲜战场阻击美军南逃任务战斗中牺牲,时年28岁。
走进烈士陵园内,一株百年的银杏树在秋风中顶天立地、就像是永远不倒的战士, 石碑上陈毅敬题的"杨根思烈士碑"6个大字苍劲有力,背面镌刻有叙述烈士生平事迹的碑铭记;一尊巨大的烈士塑像再现了杨根思牺牲时的壮烈情景,左手握拳、右手紧抱炸药包,冲向敌群,撼人心魄;陈列室正面悬挂着张爱萍亲笔题写的"杨根思烈士纪念馆"横匾,介绍了杨根思的成长历程,声光电一体化陈展了烈士的各种遗物和珍贵图片;中间的碑亭留下了彭德怀的石刻墨宝:"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杨根思烈士永垂不朽";园后歇山式工字殿纪念堂及圆丘式衣冠冢显得格外壮观。陵园四面环水,园内青松挺拔、翠柏葱郁,草坪内鲜花簇拥,芳香沁人,环境典雅优美、庄严肃穆。
2009年3月2日,杨根思烈士陵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英雄壮举,并非偶然。1944年,杨根思参加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靠自身过硬的素质和胆识,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300余次炮火洗礼,屡立战功,部队里传扬着他“爆破大王”的美名。
1950年11月29日清晨,朝鲜长津湖下碣隅里外围东南面的小高岭上,震耳欲聋的飞机在天空中盘旋,地面上硝烟弥漫,熊熊燃烧的烈火之中,防御工事早已被炸成了平地。奉命扼守住这片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20军58师172团3连在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连续8次的狂轰滥炸之下,只剩下连长杨根思一人。
面对敌人即将发起的第九次进攻,杨根思默默收拢了阵地上所剩的全部武器--一包10斤重的炸药,一颗手榴弹,一支驳壳枪。眼看40多名美军爬近山顶,危急关头,他投出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随即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拼尽全力冲进敌群。
伴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杨根思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28岁,连同迎面而来的美军一起消失在了烟雾之中。杨根思用他年轻的生命捍卫了小高岭阵地,也为夺取战役胜利赢得了时间,坚守了军令状里“人在阵地在”的誓言。
杨根思牺牲后,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1953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并在长津湖畔修建了杨根思烈士陵园。为了纪念他,家乡人民自发捐款建起了杨根思祠。
1955年,为纪念杨根思,他的故乡“羊货郎店”更名为“根思乡”。1963年改为“根思公社”,1983年复置为“根思乡”。
杨根思部队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命名,也是我军第一支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连队。70年前,在赴朝作战前的动员会上,身为一连之长的杨根思喊出了振聋发聩的“三个不相信”,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70年来,“三个不相信”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70年来,数百万名参祭者来到杨根思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三个不相信”精神激励着无数人。2009年9月14日,杨根思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