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让孩子扎堆上辅导班,看完这篇再做决定

2019-07-31   唯宝阳光婴童学园

前几天,我跟妈妈视频。一直缠在妈妈身边寸步不离的小侄女,却罕见地没有露面。

小侄女正在读二年级,现在应该在家享受假期。

我就问了一句,小侄女跑哪玩去了。

妈妈说,她去补习班了。而且还是那种连着上一个月,没有周末的补习班。

早上八点半送过去,下午五点半接回来,午饭也在补习班解决。

这种填鸭式的学习,究竟能把多少知识注入到孩子的脑袋里?

孩子也是需要劳逸结合的,本来平时上学就很辛苦了,现在连假期也剥夺了,就不怕她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面对我的发问,妈妈也表示很无奈,谁让她学习跟不上啊,只能利用假期赶上去。

我知道,我说什么也没用。而且这种情况,也不少见,但我还是想唠叨唠叨。

爱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只是把孩子这样“圈养”起来,埋头故纸堆,对孩子未必是好事。

我理解做父母的希望孩子成才的心情,但是要提高孩子的成绩,只靠学习是不够的,还要鼓励孩子走出去多运动。

美国芝加哥的一所学校开展过一项“零时体育计划”的项目,就是每天早上在正式上课前,让学生提前到校,跑步或做其他运动。

当学生的心跳达到最高值或达到最大摄氧量的70%时才开始正式上课

这项计划刚开始遭到很多家长反对,他们觉得孩子本来就不愿意早起上学,那再运动会不会让孩子更加疲惫,睡眠不足呢?

项目结果跟家长担忧的正好相反,运动后的孩子十分清醒,心情愉快,记忆力、专注力都显著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也提升了。而且在全美30%的人体重超标的背景下,这所学校的体重超标率只有3%。

他们还做了一个实验,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上午第二节课上最不喜欢的数学课,第二组在下午第八节课上同样的数学课。

结果显示,第一组的学习成绩比较好。

专家解释,这是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在起作用。我们人体在运动时会产生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而它们正好和学习有关。

多巴胺,是一种正向的情绪物质,传递兴奋和令人开心的信息。

血清素,跟人的记忆力有关,血清素增加,记忆力也会增强。

正肾上腺素,跟注意力有关,它使人们的专注力增强。

运动完后,这三种物质在上午第二节课时还在大脑中,但到下午就消耗殆尽了

无独有偶,澳大利亚一项针对29所小学的757名学生的研究同样发现,身体更强健的孩子在NAPLAN(澳大利亚统一考试评价体系)中的分数更高,专业体育教师的学生有更高的计算能力,读写分数也更高。

运动,在促进孩子脑部发育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除此之外,运动还能增强孩子自信、培养孩子协作精神、调节情绪、提高体能、预防近视等等。

运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要发展一项运动,须得掌握基本动作。

那么,孩子开展基本动作的适宜时间是什么时候呢?

《Developing Physical Literacy-A Guide For Parents Of Children Ages 0 to 12》是加拿大发布的一项针对0-12岁孩子体育素养发展的指南,里面提到孩子学习基本动作(爬、走、跳、跑、投、钻、平衡、翻滚等)的年纪和身体发育历程之间的对照关系。

4岁前,孩子的身体还未发育得足够成熟,系统训练基本动作为时尚早,这时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各种环境下,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探索每项身体活动的机会。

4-6岁,孩子的肌肉和神经等硬件,有了一定发展,孩子进入“准备学习”状态。这时父母需要给孩子一些指导,帮助他们多加练习,让孩子保持乐趣,进而发展成一种自信。

6岁之后,孩子迎来学习基本动作的最佳时机,这时父母主要做的还是指导和训练。

10岁后,如果孩子还没掌握一项技能就需要及时介入。着手越早,孩子越能培养自信。

指南还介绍了1-7岁孩子具体某个基本动作的学习时间表。

蓝色条表示孩子的身体还未准备好学习这项技能;

绿色条表示开始学习;

黄色条表示最佳学习时间;

红色条表示,如果孩子未学会这项技能,需要及时介入。

以游泳为例,孩子大概从4.5岁开始学习游泳,最佳时机在5.5-6.5岁。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理论层面的讨论。毕竟每个孩子间存在着差异,对于各个动作的学习和发展,也不尽相同。具体到实践中,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上,只是对孩子习得基本动作的讨论,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什么合适的运动项目呢?

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对3-6岁的学龄前儿童,提出了每天运动的具体意见。

《指南》建议,学龄前儿童在一天内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时间累积要达到180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活动累积不少于60分钟,每天至少进行120分钟的户外活动。雾霾、高温、高寒等天气,可以选择室内活动,不应减少运动总量。

这180分钟,可以分2-3次完成。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

至于活动项目,可以选择山中徒步、观察昆虫和植物、散步、单车、平衡车等。

这里特别说一句小孩骑车的好处。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提升人们精神健康方面的有效性上,骑行排名第2。

而国内另一部《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在参考国际上28个指南推荐意见的基础上,针对6-17岁的青少年,提出了每天身体活动的推荐量。

每天至少累计达到60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每周至少3次高强度身体活动,每日屏幕时间限制在2小时之内。

·虽然这部指南对运动时间和强度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没有明确指出各年龄段适合的运动项目。这里,我们简要介绍《加拿大体育运动指南》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供大家参考。

5-7岁:主要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比如滑冰、游泳等,切忌强度大、时间长。

8-11岁: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仍然要以兴趣为主,避免风险高、对抗强的项目。孩子可以选择乒乓球、羽毛球、舞蹈等。

12-17岁:可以承受中强度的体育学习,比如篮球、足球、武术等。

另外,除了运动时间、强度、项目的强调,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和父母的影响。

不要让孩子为了运动而运动,如果孩子不喜欢这项运动或者力量实在达不到,也不要勉强,不然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对运动失去兴趣。

父母要多参与进孩子的活动中,这样才能感染孩子,和孩子一起享受乐趣。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肖焕禹曾指出:“从养成课外体育锻炼习惯而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超过学校,尤其是父亲对孩子的运动习惯影响最大”。

前段时间,我国实施了一项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里面提出要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艺术技能,“体育科目要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喜欢运动的孩子无疑更受偏爱。

动作研究领域的两位先驱格赛尔和麦克格雷也都认同,运动是促进儿童其他各方面发展的重要通路。

即使让孩子上辅导班,也要合理分配时间,不能把孩子捆绑在教室里。

孩子身上每一处运动都会牵涉学习,对孩子来说,最高效的学习就是在“玩中学”“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