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会死吗?”我们欠孩子的生命教育课,到底该怎么上?

2019-08-13   唯宝阳光婴童学园

两会的时候,一则关于“全民开展死亡教育”的提案,曾在网上引发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很多癌症晚期患者饱受病痛折磨,但家属往往会拒绝接受舒缓治疗,怕被认为是不孝。社会上年轻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对尊重生命相关教育有一定欠缺。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尊重死亡尊重生命。”

而网友们的评论,也一一印证了我们在“死亡教育”方面的空白。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死”这个字眼是不吉利的。谈到“死”,我们总是讳莫如深。尤其是谈到亲朋好友的离世,直接说“死了”,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

“走了”、“不在了”、“去了”……是我们常用的说法。

在大多数家庭里,“死亡”更是禁忌话题。当孩子提到“死”,遭到的往往是大人一顿训斥。

比起益智教育、兴趣培养、成绩提升等,“告诉孩子什么是生和死”似乎是一件不值得一提的事情,我们总是相当然地认为“等孩子大了自然就明白了”。

可是,你怎么知道,等孩子大了,他独自对“死亡”的琢磨是正解呢?

有数据显示,自杀已经成为了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

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指出,在抽查的2500名中小学生的取样中,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有1.71%的孩子自杀未遂,有34.39%的孩子曾有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对“死亡”的避而不谈,是多少家庭悲剧的根源。家长越神秘,孩子越好奇心,在不知深浅的年纪,想要体验死亡的滋味;或是意识不到死亡的后果,遇到一点挫折就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

所以,是时候给孩子补上一堂“死亡教育课”了!

匈牙利心理学家纳吉等认为,儿童对死亡概念的理解分为4个阶段:

第一,3岁以下的儿童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常会产生分离焦虑;

第二,3~5岁的儿童不了解死亡是普遍的,不可逆的,他们认为死亡是短暂的或可以复活的,甚至认为自己更乖一点,死去的家人就会回来;

第三,5~9岁的孩子已经了解到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会用拟人方式来看待死亡,比如他们会认为死亡是被鬼差抓走;

第四,9岁以上的孩子已能正视死亡。

我总结了几个孩子问得频率比较高的问题,针对(3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大人怎么回答会比较好呢?

妈妈,什么是“死了”?

每个人从生下来,都要走一段很长很长的路,我们一边走,一边长大。一开始我们都是像你这样的小宝宝,慢慢的,就变成了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大人。

走啊走,大人的头发开始变白了,耳朵也听不清了,眼睛也不能看清东西了。这个时候就要宝宝帮助自己的爸爸妈妈走路,等走到终点了,老去的人就死了,他们会去另外一个地方。

不过你放心,这段路很长很长,爸爸妈妈还要陪你好长好长时间。

不建议这样做:

当身边有亲人去世的时候,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他出差了”、“他去了很远的地方”。

这种欺骗的方式,会让孩子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觉得是对方不爱自己了。有的孩子还会问“为什么他给我打个电话、不陪我视频聊天”,家长就更难回答了。

死了就是睡着了吗?

人死了是心脏不会跳了,鼻子和嘴巴没有呼吸,眼睛再也不会睁开了。死了以后感觉不到任何东西,不再说话,不再吃东西,不再长大,也不会活着了。

我们晚上需要睡觉,是因为天黑了,我们的身体太累了,睡觉可以帮助我们的身体积攒“能量”,第二天睡醒了,我们的身体才会棒棒的。

不建议这样做:

如果把死亡直接和睡觉联系起来,会让孩子害怕入睡,担心自己再也不会醒来,担心“睡着了就死了”。

人死了,还会回来吗?

我们每个人只能活一次。一旦死了,就要去死了的人专门去的地方,会从活人的生活中完全消失,从爸爸妈妈和朋友的身边离开,再也不会回来了。

大人可根据孩子的问题适当变通,但宗旨只有一个:让孩子明白死亡是不可逆的,让孩子知道生命的珍贵,爱惜生命,尊重生命。

孩子平时通过动画片、故事书等渠道获得的信息是片面的,比如王子亲吻死去的公主,使公主复活,或是施展让人复活的魔法。孩子会误以为人死了还有生还的可能。

偏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比较活泼,喜欢模仿,但是对危险的判断力又不够,如果他模仿电视里的危险动作,如从高处跳下,或是伤害其他人,都是很危险的。

在让孩子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的同时,大人也可以趁机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教孩子学会基本的自我保护。

妈妈,你和爸爸会死吗?

会啊,所有的人都会死。凡是有生命的生物,都有死去的那一天。

但是,你不用担心。离爸爸妈妈死的那一天,还有很久很久。在死之前,爸爸妈妈会一直陪着你。我们全家人开开心心的在一起,一直相亲相爱,即便爸爸妈妈去了另一个的地方,我们心里也一直惦记着你。

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嘉宾夏克立,在解释“狗狗的死亡”时,顺便也给女儿上了一堂死亡教育课,值得大家借鉴。

“古鲁巴它老了,它死掉了,去了天堂。爸爸以后也会去天堂……我也不想太快去。但是古鲁巴会在天堂等我们,到时候我们还是可以在一起。”

妈妈,我不想死!

每个人都会经历出生和死亡。不过你放心,现在你还是小朋友,要等到你变得很老很老,或者发生了很危险的事情、生了很严重的病才会死。

所以我们要好好吃饭,多多运动,乖乖睡觉,不做危险的事情,身体才能健健康康不生病哦。

大人没必要为了让孩子放心,骗他“小孩子不会死”。也没必要说得太直白,以免使孩子产生死亡焦虑和恐惧。

平时,爸爸妈妈可以通过读绘本的方式,如《獾的礼物》、《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爷爷变成了幽灵》等,让孩子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中的美好,努力活得更充实、更快乐。

另外,曾经让无数人落泪的电影《寻梦环游记》,在我看来也是死亡教育的绝佳代表作品。“死亡永远不会是爱的终点,遗忘才是,在爱的记忆消逝之前,请记住曾经深爱你的人!”

我们相亲相爱,生命不灭不息。

在有限的生命里,和孩子享受无限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