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蓝色字体
来到 #华大温暖小屋#
‘ 教育孩子,是一场修行。’
精选
作者:伊姐(周桂伊)叶子姚
来源:伊姐看电影(ID:eemovie)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小欢喜》摊开中产教育焦虑,引发热议,引起共鸣。
某个意义,“教育焦虑”已经成为一个全民最关注的词汇。
今天要跟大家推荐的纪录片,想告诉大家——
实际上,教育焦虑,从来不只是中产的症结。
它遍布各年龄段,并且全球化,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
曾经走遍全世界的国际记者周轶君,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同样焦虑,迷茫,企图在育儿路上寻找答案。
她探访日本、芬兰、印度、以色列、英国五个国家后,通过对教育和自我的审视和思考,制作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才播出三集,就在豆瓣评分9.2。
它不仅仅是对教育方式的展现,更珍贵的是,对教育的“因”和“果”有深刻思考。
没有排名没有竞争的芬兰,为什么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还能盛产全球知名设计师?
从小在“集体意识”中成长的日本孩子,怎样成为讲究完美的民族,又要如何平衡个体与集体的利益?
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孩子们如何在贫困环境里接收良好教育,在成年后占据全球500强高管层的30%以上?
日本:自律,不要麻烦他人
日本的孩子,从小到大都被强调团队的力量,协作共生,完成目标。家庭教育也很重视孩子个人能力的培养。
因为一切能力的前提都是——自律。
幼儿园的小朋友每天要自己洗漱、进餐、叠衣服(怪不得日本盛产收纳达人和整理术)。
孩子有情绪不想做的时候,父母也不会插手帮忙,会用游戏的语言方式沟通,鼓励孩子就算不完美也努力去做。
幼儿园提倡和重视“身体教育”。
每天早上让孩子在操场“放飞自我”,体能训练。孩子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奔跑、爬杆.....
背后理念是,孩子要充分感受身体里生命的苏醒。
在日本教育里,体能、体态,都很重要。
孩子很小就学习从丹田发声,幼儿园老师也都声如洪钟。
他们认为,语言不是声音的表达,而是身体的自我表达。
这种“精气神”的追求,成就了日本这个民族强大的自律性。
在团体里,日本的教育鼓励孩子多动手多思考,同时也多为他人着想。
比如,幼儿园里的草地特意被设计成凹凸不平;
把水龙头下面的水槽拿走,洗手时会很容易溅到脚上。
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不方便”。
因为面对“不方便”,才会去思考。
日本的幼儿园教育,有多么强调为他人着想呢?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得出来。
比如,会把教室门特意弄坏。
这样关门时要非常留心、认真,才能给关好。
目的是让最后进门的小朋友考虑靠门边的人会不会冷。
他们要求不管多大的孩子,都要养成把鞋子摆正的好习惯——不要给他人添麻烦。
从日本的教育,就能找到这个民族做事精益求精到苛刻的缘由。
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讲究秩序感,要求自律、不放弃。
但同时,集体教育的结果,也让孩子们在成长中,非常清楚“个人”和“集体”的界限。
“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理念,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个民族内在的冷漠与疏离——表面客客气气,其实内里缺乏温度。
整个日本社会,成年人都活在某种高压氛围中,因为当他们还是孩子,就被教育“哭”是一件影响别人的事情。
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有限,地震频繁,生存意识天然要比其他亚洲国家紧张。
所以,他们的教育里,必须强调集体,因为不集体作战,生存更难维系。
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经济泡沫后,他们更依赖体制和秩序——
“不给他人添麻烦,做一枚优秀的社会螺丝钉”不就是秩序和体制的精神吗?
芬兰:教育特色是”避免竞争”
在芬兰的学校,你会看到跟日本教育几乎南辕北辙的面貌。
这里没有考试,没有评估。
课堂上不要求孩子正襟危坐,自己想怎样就怎样。
看下图的课堂面貌,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我儿子一年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如钟,站如松”。
芬兰看重的不是孩子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以及面对任务时的责任感。
这种“不看重知识”有多极端呢?一直到小学三四年级,他们从来没有考试,因为他们强调,避免竞争。
芬兰推崇的是“现象教育”,并非单一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的融合。
比如上体育课,也能通过搬教具来学习数学;手工课会学习建筑、物理等等。
带孩子们走进自然,打开五官,感受气味、颜色、不同材质。
去发现自然奥秘,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
芬兰还主张“积极教育”。
在无竞争环境下,发掘每个孩子的“成功之处”,而不是单一用学习来衡量。
比如为人公正善良,有创造力,有雄心,擅长团队合作......都被肯定和鼓励。
所以在孩子们心里,就算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因为可以在任何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
在他们看来,每个人都一样,工作也无好坏之分,大家是平等的。
芬兰非常看重“常识教育”。
比如同样去快餐店打工,可能有些孩子会很认真跟着学习如何做汉堡、炸薯条,但芬兰孩子会去想:如果是我的生意,我会怎样去做。
芬兰教育可以呈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来自国家福利。
芬兰孩子只要一出生,就拥有一个“百宝箱”,各种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在学校还有免费午餐。
作为只有500万人口的“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度”,教育很大程度是“好好活下来就好”。
但芬兰今天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走到了瓶颈,需要突破。创新的力量,就从“打工如创业”开始。
不管融合教育,还是创业思维,都是为一个早就解决温饱,发展个性,同时也要强调新商业的国家设计的呀。
印度:解决问题,寻找代替方案
在印度,教育中最大特色是Jugaad思维。
翻译过来,就是“替代方案”。
比如没有花洒,就可以用铁皮桶扎一些洞当花洒。
这是源自资源有限、物质匮乏的生存智慧和思维习惯。
凡事都有不止一个方案。
所以印度课堂上,学生挑战老师、发出质疑,师生一起讨论,是常态。
老师愿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异议。
老师说:挑战老师是课堂的一部分。
而学生们会及时发问,不会因为没有想到完美方案而退缩。
在讨论中继续思考,找到答案。
这也是为什么公共教育并不发达的印度,却能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拥有最多高管的原因。
他们解决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很强。
用一位印度高管父亲的话说:比如中国人很擅长“完成”一件事,但我们不会等“完美”的状态再去做事,而是去做,然后在做的过程中解决和推进问题。
就像印度电影《起跑线》呈现的一样,因为印度贫富差异非常大,好的教育资源有限,门槛很高。
比如上面提到的高管父亲,孩子就是在私立学校念书。
父母重视教育,理念是:宁愿给孩子好的教育而不是房产。
在印度的偏远农村,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教育资源弱。
靠“云中学校”的建立,其实就是90年代的网吧,孩子们才有机会接触互联网,与更大世界对接。
孩子们用电脑查资料、学英文,每周还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在线上课。
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稀缺,这在全球都是一样的。
纪录片还有对英国、加拿大的教育记录,有兴趣大家可以去看看。
记录片里,我最难忘的故事有两个。
第一个是,在探访芬兰课堂时,周轶君哭了。
要去老人院画画,她担心自己不会画。但老师说,随便怎样画,这又不是比赛。
她看到孩子们在色彩世界里的自由和享受,感慨自己从小被否定,这个不行,那个不能。
她很感慨: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儿时如何被对待,长大后就会如何对待他人。
另一个故事是,有一位来自台湾的母亲,因工作原因带儿子来印度上学。
儿子有多动症,在台湾时常被老师责骂,问父母有没有给孩子吃药,觉得这样孩子不能正常学习。
导致儿子小小年纪就曾问母亲:我是不是这世界上最糟糕、最没用的小孩。
因为工作关系,这位母亲带孩子去了印度,儿子在餐厅跑闹,母亲制止并道歉。
结果周围人说:没关系,小孩子就是这样嘛。
在学校,孩子从不爱跳舞到喜欢和大家一起跳舞,开朗活泼,同学们觉得他很可爱。
生活里,孩子很快发掘了玩乐高和音乐的天赋。
这真的完美地印证了一句话:这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
我想说什么呢?我想说,教育,未必有优劣,但一定是国情的缩影和政治的落地。
中国人多,地方差距非常大,相比芬兰的无竞争教育,高考在我国依然是最公平的改变命运的方式。
但同时,我们国家还处在发展迅速阶段,太多未尽之事,蕴藏了大量机会。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过于稳定的阶层,中国的发展现状会催生很多创业神话,教育在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我想,这是现代年轻父母无比努力的本质原因——不是不爱孩子,而是靠“延迟满足”,力图获得更大的最终利益。
《他乡的童年》很值得一看,是因为它会告诉你,说到底,教育是件大环境决定的事,但说到底也是私人的选择,是权衡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经济实力和承受力,而得出的最终判断。
没有一部电影或纪录片,可以给出答案,它有自己的答案,但终不能治愈。
但起码,看过的我们会多一点思考,没有解决焦虑,但却有了格局。
最后,别忘记一个日本家长说的,孩子也是大人的父母。
漫漫人生,希望我们彼此关照啊。
作者简介:伊姐(周桂伊),14岁出版小说集,18岁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33岁出版畅销书《认知差:你比人生赢家差在哪》。专访明星十余年,爱电影的妈妈,分享光影中的感悟,关于育儿、关于婚姻、关于爱。原创公众号“伊姐看电影”(ID:eemovie)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UJCo20BMH2_cNUg9Ow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