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德国高校与科研中心(DZHW)周四(8月15日)联合公布了《科学向世界开放2019报告》(Wissenschaft weltoffen 2019)。
根据该报告,2016年,共有约25.2万名所谓的"受教外国人"(未在德国获中学毕业文凭的外国大学生)在德国高校就学,同比增加约1.6万,比法国多出6000人。其后数年,数字亦续增。2017/18冬季学期,有28.2万外国大学生在德国注册上学。
中国人数量高居榜首: 2018年,在德国高校注册的中国男女学生达3.7万,高居榜首,是第二名意大利(1.73万)的两倍还多,其后依次是奥地利(1.11万)、俄罗斯(1.08万)和叙利亚(0.86万)。
我为什么要来德国读大学?
人们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圈,付更高的费用去另一个国家学习,自然需要充分的说服自己这一切都值得的理由。
大多数留学目的地都是在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国家。
德国显然是符合的,经济火车头,现代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尤其是工业是世界顶尖的。
尤其是对于想学习工科:汽车工程,机械工程,电气与自动化等专业的学生来说。
留学德国的费用亲民
留学不再是有钱人的世界,英美留学依旧一年几十万的学费和几十万的生活费,贵么?贵。很多本国的大学生毕业十几年还在还学业贷款。对于要乘以汇率的我们来说就更加高昂,足以将许多人拒之门外。而德国不走精英教育路线,免学费使大量工薪阶层的孩子也能留学。
a) 学费/学期注册费:大部分公立大学每学期仅收取300欧元左右的注册费,而这笔钱是包括一个学期的公共交通通票的。
b) 生活费:德国政府对自费留学生在德国期间每个月的保证金做了最低额度的规定(各个州有所区别)。以北威州为例,每月的保证金额度为720欧元,即每年8440欧元即可保证你在德国的基本生活。客观地讲,在其他不收学费的欧洲国家中,德国的生活成本绝对是全欧最低。
c) 以上两笔费用相加大概每年在德国上学所需的花费在7万-10万人民币之间,这笔钱在英美学校只够交1/3的学费。留学生有每年180个半天的打工政策,现在以柏林为例最低时薪是9-10欧元,由于人力成本高,打工的费用也不低,靠打工可以负担起绝大部分的生活费用。
减价不减质的教学水平
德国的留学成本低廉是它高等教育的学制以及整个国家重视教育的政策体制决定的,教学水平却不会低人一等,可谓性价比超群。
德国的公立大学有Uni和Fachhochschule,一个偏学术一个偏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FH就比Uni低一等。由于从前德国的Uni类高校仅设置了Diplom(相当于Master学位)和博士两个学制,因此早期的德国Uni是纯科研向,进入Uni的学生们的目标不是找到好工作,而是做学术。现在接轨国际体制后,Uni也开始做一些实习和实践模块,也有很多优秀的TU(科技大学)。
由于宽进严出的体制,使得学生必须要满足条件才能毕业,绝不会到4年或6年了就赶紧让你打包走人,这也一定程度导致了毕业率低,但是就业能力很高。但是毕业生在专业领域受到认可,德国文凭在HR眼中更有含金量。
国际化程度高
德国的大学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不论是Erasmus (欧洲交流项目)还是海外学生比例都有显著提高。柏林工业大学等学校可以达到20%-30%的国际学生比例。因此相应的对留学生的体制和生活方面的服务也做得越发周到。不论是在学业上的指导、组织短途旅行还是coffee chat,甚至会提供留学生专属的音乐会折扣票。学校的支持对于留学生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明显的体现在学习成绩上。
Q&A: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大学列表中没有德国的大学?
平均主义。德国人相对不在乎世界排名,也不会刻意比较国内的大学。许多在其他国家被用来提高排名的学术成果可能优先是商业机密问题,不公开,也不会发SCI。经费过分平均的分给各个学校,使得没有那个学校有足够的资源冲击顶尖,有人评论集中精力砸钱给LMU和TUM的话,没准就出现新牛剑了。
这种平均主义也体现在学校不做精英教育,大量时间精力和中等学生死磕(严出现象),导致一些优等生没有得到更多的重点栽培。
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学校声誉都是靠尖子生们打下的江山,保证中等生的平均就业水平只能在就业率上有点优势。
反过来考虑,如果你不是那1%的学生,在排名优秀的学校里就要慎重考虑,它是否能给你与排名相称的教学水平,这份文凭带给你的是表面的挂名认可,还是实际学到的知识。
在德国读大学是怎样的体验?
A课程设置
Vorlesung讲座:很像国内的大课,阶梯教室200人场,教授带麦克讲PPT。区别最大的地方是,没有考勤!你爱上不上,考试过了就行。彻底耿直,连形式都不走。区别是,尤其是TU的一些课讲实际案例比例很大,而且是直接邀请那个公司的主管来讲,甚至在做小组作业的时候安排这些公司主管做导师。
Übung练习课 :一般是助教来上,无比重要。是对Vorlesung内容的补充与理解,教授在大课上不带着练习。做题做作业备考都很依靠练习课,没听懂课后还可以给助教发邮件约office hour 一对一补课。
Praktikum实践课: 类似于国内的实验课。实验报告要求的水平很高,助教会非常仔细看,做反馈。
Seminar讨论课:小课,获得学分的途径可以和教授协商,相对灵活。有两种Leistung, 小的只需要你积极参与教授都可能给你3分,如果想要6分的话就需要交论文和做作业和做展示。
每次有一个主题和(大量!阅读材料),注重于思想的交流。基本上就是老师开个头,全程大杂烩battle,老师只能见缝插针发言,大家都非常能说!
B考试和成绩
本科阶段笔试和论文作业更多,考试难度和题量都很大。给分绝对没有正态分布,一丁点都不放水的那种。
需要单独预约考试,一门课有两个时间可供选择,一次在学期末,一次在第二学期初.如果考试周火葬场,有没有准备好的话,就可以下学期再战。
通常50分及格,但是挂科率告诉你为什么很多人还没毕业。但是根据中国留学生评价,如果及格万岁可以4年修完准时毕业,但是想要得到很高的成绩要多付出很多。
德国大学注重培养…?
自律: 每个人都是个独立个体,是没有官方组织的,更没有辅导员监督你学习和生活。虽然系统会推荐各个模块的选课,但是实际上选课是灵活的,你要自己去规划每个学期。同一个年级的同学也不一定会有大块相似的课,个性模块你甚至可以去上其他学校的课(例如TUB的去上HU的课)。由于没有考勤,没有人会问你怎么一个学期都不来。你也可以拖后考试给自己减压,但是想要顺利毕业还是要实在付出努力的。一门课挂三次你就必须转专业或者退学。
独立思考:教授即便在Vorlesung上也不会填鸭式教学,而是通过案例分析来引导到知识点;同时也常会强调“这是我的个人观点”,学生们会经常提出质疑,也经常得到很完整有逻辑的回应。不是“为什么我是对的”而是“我通过怎样的考虑后觉得这样的可能性更大”。在作业和展示中,鼓励学生独立提出观点,即便是不成熟的立论或者提供证据否定前人的观点,而不是单纯的搜集资料后做简报。
专一性: 德国人的确是倾向于专注于一件事的。在科技大学TU类,例如建筑专业培养方向上就会更加偏实践型职业建筑师;在更加学术的大学就是另一个导向了,尤其在哲学,法学方面,非常专一的做纯理论。在国内很多人希望两者兼得,在德国人眼中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好才是正确的,在课程设计上也更加专一务实。
自愿合作: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即便不说也是默认接受几个人为一个小组交一份作业的,一般3-4个人,人数不规定;也不强制分组,可以自己单交。学习小组在德国还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会一起做作业和学习(尤其期末),在学校大厅的公告牌上经常有张贴找组员的传单。
善用office hour:德国是很依赖schedule的,因此他们的office hour是十分实用的。虽然不会留私人联络方式,但是教授会固定在某个下午接受商谈,不论是课上没懂的内容,还是只是在研究课题上有疑惑,教授都会很乐意帮忙。包括上Uebung的助教小哥也会设置office hour。实际上,其他时间也是可以通过邮件约时间的,德国人回邮件就像微信那么快!
想了解更多德国移民咨询,欢迎关注WX相约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