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不是照搬,机械复制就是在抢钱

2020-03-27   毒药君

继《囧妈》《肥龙过江》之后,由大鹏、柳岩主演的喜剧电影《大赢家》3月20日免费网播。影片讲述了银行小职员严谨,在一次抢劫演习中被委以重任,担任抢劫犯的角色。本来只是一次走过场,但严谨人如其名,凡事都过分认真的他构思了一整套抢劫计划,预想了几乎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于是,演习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状况。

《大赢家》改编自8.2分日本电影《游戏永无结束时》,在此之前,韩版《率性而活》在豆瓣上也有8.3分,而《大赢家》与大多数海外IP改编国产电影遭遇相同境况,评分仅有6.8,差评也主要是认为该片“投机翻拍”、“尴尬”。


事实上,作为一部翻拍电影,《大赢家》在进行本土化做了不少工作,体现中国式造假、形式主义、社会潜规则、中国式亲子关系等的情节也不在少数。但段子式的喜剧桥段,加上最后刻意的正能量主题升华,弱化了日韩两版的冷幽默和批判意味。


近几年,国产电影在翻拍的道路上可以说是越挫越勇,除了不能像原版一样放开了尺度,本土化改编的不成功往往成为通病。电影在翻拍过程中,经常是对原版进行复制粘贴,然后企图靠一些网络段子引起观众的“共鸣”。例如,《“大”人物》《破·局》《小小的愿望》《找到你》等翻拍自韩国影片的作品都有这样的问题。


但国产翻拍电影也并非都是一无是处,2014年的《十二公民》,去年的《误杀》等在本土化创作上都有可取之处。


因为没有外景,我们抛开由环境产生的差异,除了在大学里虚拟陪审团的设置以外,最大的本土化都是紧紧围绕人物展开的。我们必须要求这12个人要带有中国人的普遍性与代表性,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就让这12个人物真的是我们身边认识的或者看到的人,这样观众才能相信。

我们最终选取了中国现在最具普遍性的贫富、地域、子女问题。在做这样的设计时还是基于剧情,并没有太从观影人群角度来想,我们相信只要是好故事,是适合不同口味的观众。


电影《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豆瓣评分8.4,被认为是本土化最为成功的翻拍剧。编剧韩景龙曾在采访中表示,对原作的改编,最主要的问题在故事本土化的合理性。



原作的故事本身是一个好的载体,可以承载家庭、亲情、责任、社会矛盾、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家庭成员的关系,阶层矛盾等诸多元素。

对于家庭的守护、故土的眷恋,是深深埋藏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深层情感。


电影《误杀》在2019年贺岁档低开高走,成为年末黑马,豆瓣评分7.7。影片改编自2015年的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编剧杨薇薇认为“原作作为环环紧扣的成熟悬疑片,情节设置上‘牵一发而动全身’”,改编的空间并不大,因此《误杀》的改编重点放在了家人情感的中国化上。


在改编时,我们要抓住原片一些核心的东西,不管是情节还是情绪,包括很多价值观,在做落地改编的同时,不能让故事走味。


《来电狂响》是意大利小成本高分电影《完美陌生人》的改编版本中改编力度最大的一部。编剧于淼和李潇表示,改编的难点在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为此他们摒弃了原版中出租车司机与自己大嫂的不伦关系,以及中产夫妻畸形的捆绑关系,因为这是“中国观众不能理解的”。


我觉得翻拍最重要的是不能照搬原版,用最快捷的方式去复制出来一个东西,这是山寨品,观众是不会认可的,他们会觉得你在抢钱。

2016年贺岁档票房黑马《情圣》翻拍自1984年的美国电影《红衣女郎》,《红衣女郎》则翻拍自1976 年的法国电影《大象骗人》,导演《宋晓飞》提出电影成功的关键是对情节本土化的处理。


本土化是电影材质的问题,要做到本土化,就要从人物到事件彻底本土化,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定是本土的,欲望和困境也是本土的,寻求突破的动作也应该是本土的。类型不能成为桎梏,叠加和变型是编剧应该研究的方向,通过这些手段可以丰富电影的商业属性,让电影处于类型的安全范围。


因为国情不同,有的类型片很难在中国电影里自如地呈现,中国电影应该回到类型本身寻找答案,选择适合国情的类型片,再则尝试复合类型或类型变型。

《我不是药神》热映期间,观众将电影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美国)、《辩护人》(韩国)等影片做比较,编剧钟伟在谈及类型片的本土化时如是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环境的不同,带来了故事形态和故事气质的不同。尤其是讲气质讲味道的故事,基本不能转化。


著名编剧宋方金认为,影视行业里,有少部分人物关系既强烈又抽象的故事可以转化,大部分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