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间谍”张艺谋没有假期

2021-05-02   毒药君

原标题:悬崖之上:“间谍”张艺谋没有假期

五一档枪响之后,各部影片陆续在豆瓣开分。《秘密访客》5.8分,《你的婚礼》5.4分,《扫黑决战》6.6分......

在众多低分飘过的影片中,《悬崖之上》以7.7分一骑绝尘。

如今71岁的张艺谋,对电影品质的高要求和控制力,仍让其余创作者失色。

和别人比,张艺谋胜出,毫无悬念。

但是,就作品而言,《悬崖之上》全片看下来,却呈现出一种四平八稳,没有风格,作者消散的特征。

讨论《悬崖之上》具体的创作得失,意义不大。但以《悬崖之上》为阶梯,进一步走近张艺谋的宿命与孤独,则充满了诱惑力。

间谍,一种没有明天的生活

1978年,张艺谋以28岁高龄,被北电摄影系破格录取。

开学典礼结束后,电影学院连放了两场内部电影。

第一部放的是朝鲜电影《扎根大地》,张艺谋对此印象不深,回忆中甚至错记成《魂断蓝桥》。

但对于第二部,法国电影《方托马斯》,张艺谋却毕生难忘:

“我瞪着银幕,看傻了。上天入地、神出鬼没、香车美女,还有比基尼,完全没见过,跟我们《地道战》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也许是电影中的商业元素,极大冲击了张艺谋的心灵世界。但更有趣的是,这部《方托马斯》正是一部间谍电影,拍的是法国的007。

多年之后,作为张艺谋的第23部电影作品,《悬崖之上》同样聚焦间谍故事。

不仅如此,张艺谋多年的文学策划周晓枫也说:“张艺谋适合当间谍。”

在超生事件爆出前,“关于婷婷和孩子的事,他的行动和语言上都无着痕迹。就连最为亲近的庞丽薇,长达十几年几乎是全面负责打理张艺谋各项事宜,也没想到,张艺谋藏住这么大一张底牌。”

张艺谋和妻子陈婷

周晓枫戏称,如果张艺谋当间谍,不管敌人对他多么严刑逼供,也不可能从他嘴里套出话来。

《悬崖之上》中有一场戏,张译饰演的特工张宪臣被捕,被敌人用电刑逼供,却死活不开口。在首映现场,有观众问到此段落,张译说那段戏张艺谋对他表演上用了“特殊的方法”。

不得不说,张艺谋精神上透露出的间谍特质,与家庭和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他打小内向,对环境极其敏感。有一次,小张艺谋从家中床底意外翻出来一枚青天白日的徽章。

奶奶看见后,一把抓过去,顿时脸色大变。张艺谋隐约感到自己的家庭背景有问题。

事实上,张艺谋父亲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当年被划为历史反革命加现行反革命。失踪的二伯,被定为潜伏特务。大伯在台湾,是国民党军人。

那时要填各种表,表上家庭成分一栏,张艺谋一直不知道该填什么。

间谍式的生活,过的还是一种没有明天的生活。

张艺谋的女儿张末,谈及父亲时曾说:“对我来说,最深刻的一个故事就是“文革”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不能上学,不知道以后要干嘛,当工人会不会当一辈子的工人,所以那时候他心里非常的恐惧,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

不知明天如何,所以今天只能加倍努力。

多年来,张艺谋在勤奋这一点上,圈内恐怕无人能出其右。

拍《活着》时,张艺谋边拍边改剧本。每天结束拍摄后,继续讨论明日的剧本内容和表演方式。

“熬鹰”式的工作方式,熬得编剧芦苇到最后,全身只有两个手指活动:先录下张艺谋的想法,等思维恢复后再继续。

演福贵的葛优也被熬出“葛优瘫”,脸上用打开的剧本盖住,剧本封面写着“活着”......

活着,工具化

间谍特质,要求隐匿自我,隐藏身份,把自己当作完成任务的工具。

年轻时插队,张艺谋自己带上工具、颜料和油漆,没有人要求,他自个儿花几天功夫,把村里所有的门都画上了主席像。

张艺谋说:“我一开始就有这个意识,让自己迅速工具化。”

把自己工具化的张艺谋,自然被“他者”肆无忌惮地当成工具。

其中一位,就是与他搭档多年、最后又决裂的张伟平。

从1997年的《有话好好说》,一直到2011年的《金陵十三钗》,张伟平的新画面公司对外宣称,投资拍摄了张艺谋导演的11部电影。

但周晓枫后来在书中写道,张艺谋的许多电影,张伟平并非出资人。张伟平把自己名字署在联合出品人的位置,全是张艺谋的纵容所致。

张伟平和张艺谋

“二张”从“蜜月”到“决裂”,也透露出电影以及电影人的一体两面。

张伟平追求商业,求利润、求票房,不惜手段。

在拍《满城尽带黄金甲》时, 张伟平硬要把粉丝众多的周杰伦塞进剧组。当时剧本已完成,开机在即。编剧被迫连夜修改剧本,硬加了一个原剧本没有的人物“杰王子”。

张伟平还瞒着张艺谋,将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电视剧版权私自倒手,天价卖出,让严歌苓失信于人,并蒙受经济损失。

其中矛盾最激化的一次,是在拍摄《金陵十三钗》时,张伟平打出倪妮与贝尔演床戏的宣传噱头。宣传稿标题就是 《我和克里斯蒂安贝尔演床戏》

张艺谋火冒三丈:“电影可说的地方那么多,新画面怎么非抓住这么个庸俗的点拿来炒作?档次太低,简直是在糟蹋我们的劳动。好好的孩子卖到妓院,还拿来炫耀,真让人脸上无光!”

最终,《金陵十三钗》海外得奖遇冷,票房上也远不及预期。此片过后,张艺谋和张伟平冷战一年,最后彻底决裂。

被他者工具化,这个“他者”还可以是国家。

张艺谋被选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时,许多人有过质疑。现在回过头来看,张艺谋也许是最合适的人选。

比起据传没有项目书,现场靠念唐诗竞标总导演的陈凯歌,工具化的张艺谋显然更适合这个需要处处落地的庞大项目。

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记录了张艺谋在这个项目中的死磕。项目中的人被他“折磨”,又受他影响。

目睹张艺谋极致认真的工作状态后, 一向桀骜不驯的陈丹青也表示:“艺谋,你们有任何要讨论的,都可以把我叫来...... 哪怕我就给你们在黑板上画图也行,你把我当个工具都行。

工具化像把双刃剑,有利的一面,如张艺谋所说:“工具不是一个坏词,有用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价值感。”

而不利的一面,恐怕则是一种长久的、冷漠的异化,最终甚至进入了作品层面。

张艺谋最受诋毁的几部电影,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被批评为“维护威权”,“骨子里权力崇拜”。

招致这种批评,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师”把自己工具化的结果。

“国师”,镇国之重器。尽管张艺谋不喜欢“国师”这个名号,但这么多年,大家仍然一路这么叫了过来。

结语

若要单纯地讲,张艺谋也许只是一位与电影结缘、用一生爱电影的老人。

让人感动的是他始终在电影中致敬电影,用光影守卫记忆。

不管是《一秒钟》中那段胶片往事,还是《归来》开篇“火车进站”的首镜头,张艺谋总在叙事中触及“电影的本体”,记忆的肉身。

乃至在《悬崖之上》这样的商业类型片中,他还致敬了卓别林默片中经典的“面包舞”段落。

但若要暧昧地、主观地概括张艺谋的复杂人生,对他的哲学三问也许是:是何?

间谍与间谍式。

如何?

工具化。

至于为何?

周晓枫曾说,有次,看到米兰昆德拉小说的一句话时,她再次想起了张艺谋的脸。

昆德拉的那句话是:“永远不要以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参考资料:《宿命:孤独张艺谋》,周晓枫

《张艺谋的作业本》,方希

喜欢本文,转发到朋友圈吧~

(看推荐影片请添加此号,有最新电影、话剧、图书,线下电影活动等多重福利相送!!!)

扫一扫,更多福利等你~

“毒药”欢迎读者来稿,主题方向包含综述梳理、热点评论、影评等,一经采用,稿酬优厚,另有电影票、精选好书等福利相送。稿件投递邮箱:

商务联系微信:muzichichu

-THE END-

对谈大咖

———

罗比特·麦基 | 李安 | 田壮壮 | 贾樟柯 | 宁浩

关锦鹏 | 刁亦男 | 饶晓志 | 董润年 | 李霄峰

五百 | 张大磊 | 吕行 | 侯鸿亮 | 樊路远 | 宋歌

陈祉希 | 许月珍 | 龚朝晖

深度解读

———

金刚川 | 花木兰 | 姜子牙 | 我和我的家乡

夺冠 | 我们:《夺冠》幕后纪实 | 麦路人

异星灾变 | 信条 | 菊次郎的夏天 | 一点就到家

五条人 | 掬水月在手

微信公众号最近更改了推送机制

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

将[毒药]设置星标

多点在看

这样就能更及时地

接收收到我们的推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