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还在涨,年度国剧第一就是它!

2021-03-31   毒药君

原标题:9.2还在涨,年度国剧第一就是它!

因为写影评,毒药君后台经常收到这样的评论:

“你屁股坐歪了。”

“谈电影就谈电影,扯什么政治?”

有时毒药君也觉得委屈,但放眼当今中文互联网,更无奈:

站队,举报,组织水军,网暴......

最近豆瓣上,又发生一起。

一个学西班牙语的学生,因为质疑小说《休战》的翻译水平,结果反被网友一封举报信,告到了学校。

对待异见,我们越来越不宽容。

但看完最近热映的高分剧集《觉醒年代》,毒药君惊觉:

100年前,我们不是这样子的!

有人留洋,有人留辫

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胡适......

北大、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杂志.....

《觉醒年代》截取了1915-1921年,中国历史上那些最令人激动的人与事。

剧集一播出,豆瓣评分狂飙到9.2,甚至无数年轻人也追更起来。

主旋律剧集,拍的又是我们熟悉的中学历史课本内容。

本以为《觉醒年代》会很无聊,但它偏偏完成了“破圈”奇迹。

只因它拍出了家国情,拍出了先辈的风骨与胸襟。

100年前,家国动荡,时局黑暗。

剧中,毛润之的高能出场片段是这样的:

湖南长沙,大雨倾盆。

路边的乞食者倒在地上。

军阀骑马扬鞭,飞驰而过,撞倒鱼贩。

雨中,润之着一袭青衫,冒雨穿过街市。

他目之所及,有母亲在雨中卖孩子、有老爷车里的富家公子嚼着面包;

正如草鱼在地上挣扎、金鱼在鱼缸中悠然自得;

触目惊心。

鲁迅的出场是这样的:

菜市口有人斩首,周围是一大堆看客。

背景中还有鲁迅小说里的经典意象: “人血馒头”。

在嘈杂的背景里,鲁迅正躲在角落看报。

荷戟独彷徨。

时乱世危,知识分子苦苦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不同的流派与思想交锋,堪比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

在北大,既有辜鸿铭这样的复古派,也有留洋归来,思想西化的陈独秀、胡适等人。

辜鸿铭学问没话说,精通9种语言。

在胡适演讲时,还用希腊语和英语教训眼前的“黄毛小儿”。

胡适演讲

作为守旧派的代表人物,辜鸿铭最著名的段子,莫过于茶壶茶杯论——

他赞同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夫多妻制,认为男女关系如同茶壶与茶杯。

一只茶壶,可以配多个茶杯,如同一个男人可以三妻四妾。

但反过来,就不行。

一看就没经过今天女权铁拳的洗礼。

剧集中,对辜鸿铭的还原,相当精髓。

马褂穿起,鞭子留起,小脚的侍妾在一旁精心伺候起。

这位守旧派,不用说,和留洋归来的陈独秀、胡适等人一碰面,就是吵吵吵。

像极了今天立场不同,在网上骂骂咧咧的各路网友。

但是,有蔡元培坐镇的北大,大家吵归吵,整体上仍然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剧中有场戏特别有趣。

蔡元培走马上任,大刀阔斧改革,要辞掉教学注水的外籍教授克德莱。

《觉醒年代》中的蔡元培

岂料克德莱告到外交部,工作问题上升到外交问题。

陈独秀得知后,气得要撕下外交部照会的范本。

面对英国方面的施压,北大决定组成教授团同英国使馆谈判。

为了把英文极佳的辜鸿铭吸收进来,陈独秀、胡适和李大钊,不惜跑到辜鸿铭那儿一阵“恭维”。

胡适甚至要“拜师”,辜鸿铭戏谑地说拜师要带上拜师礼。

于是,几人来到京城八大楼之一东兴楼赴宴。

陈独秀进门就行了清朝的礼。

胡适装作对不上辜鸿铭对联。

面子给足。

结果呢,辜鸿铭在与英国人的谈判中大杀四方。

英国方面只能放弃追究。

你看,当时北大的这帮人,不管立场多么不同,但是,从没听说谁举报谁。

相反,在大是大非前,在关键时刻,大家还能冰释前嫌。

正如同胡适先生有本书的书名——《容忍与自由》。

对异见者多一些容忍,我们收获的是智识的打开,打开即自由。

95%的大众,与5%的精英

作为精品历史剧,《觉醒年代》还带出了另一个与今天密切相关的话题。

那就是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精英与大众的关系问题。

在《十三邀》中,马东将人群区分为“5%精英”与“95%大众”。

马东觉得,不管哪个时代,精英总是少数的,95%的人就是普通大众。

在《觉醒年代》表现的历史时期,他们也许是麻木的看客。在今天,他们就是马东眼中并不精致,追求“娱乐至死”的观众。

很显然,马东认为精英不必启蒙大众,因为也许根本启蒙不了。他反问主持人许知远:“这么多年过去了,民智开了吗?”

作为精英的马东,和《觉醒年代》里的那些精英知识分子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些人,历绝望,转向犬儒主义。而有些人,历绝望,更加充满希望。

《觉醒年代》里,陈独秀从日本归来。

在海外披头散发、韬光养晦的他,一回国,就开始操办起《新青年》杂志。

以杂志为阵地,陈独秀不仅自己勇敢发声,还帮当时只是留学生的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鲁迅更是经过了“无话可说”到“以笔为刀”直面惨淡现实的过程。

剧中还原了鲁迅写作《狂人日记》的那一夜。

满地纸张,一夜无眠。其中穿插的版画特效,犀利的刀锋感与黑白分明的轮廓感,完美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而《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也发表在了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上。

流星照夜,石破天惊。

学者许子东和画家陈丹青曾在节目中探讨,当时看《新青年》这类杂志的读者,人数也许不足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几。

但,正是这么一小撮人,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也正如马东所说:“1949年之前,中国人的识字率没有超过百分之五......”

如今呢?百分之九十以上。

马东看到的是识字率提升,民众内心的低级趣味没有变。

但毒药君看到的是,识字率的提升,是当时白话文运动的闯将们,用一篇篇文章,一个个无眠的夜晚,几乎以血和泪的代价,向历史换来的。

这就是进步,这就是启蒙的意义。

《觉醒年代》中的精英们,没有随波逐流,他们始终与大众保持着良性的互动。

他们之中,有像李大钊这样,用脚丈量土地,了解大众真实生活的。

也有像陈独秀这样,在涮羊肉时,被贫苦大众启迪,开始用更简单、粗暴的吃法,还推荐给周围朋友。

甚至,陈独秀的儿子,作为“文二代”,一出场便扛起大包,为贫苦大众说话出力。

这其中当然有编剧的艺术创造,但这种创造贴合历史人物内在的情怀。

启蒙如一盏灯。

一灯能破千暗。

启蒙也如一段路。

注定风雨兼程。

结语

也许,我们已经习惯眼前这个解构、娱乐化的“小时代”。

所以,《觉醒年代》这样严肃、触及宏大议题的历史剧,更引毒药君深思。

片中,陈独秀送儿子出国留学的段落,直接看哭了毒药君。

导演用闪前手法,创造性地将陈延年、陈乔年两个年轻人历经酷刑,英勇牺牲的画面,穿插在了车站离别场景中。

乔年走过鲜花和血污混合的泥土,慷慨赴死。

蒙太奇镜头切到车站送别时,陈独秀作为一个父亲,流露出了复杂眼神;

两个年轻人最后回望了一眼亲人。

回头那一笑,一瞥,与就义时的场景重叠。

同样的惊心动魄,同样的刻骨铭心。

这种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结合的手法,在《觉醒年代》中特别常见。

毒药君以为,这也是今人与前辈,当下与历史进行的某种沟通吧。

今天,我们仍然面对《觉醒年代》中所提出的那些大问题。

但,我们是否一如前辈那样,仍然充满智慧与勇气呢?

喜欢本文,就转发到朋友圈吧~

(看推荐影片请添加此号,有最新电影、话剧、图书,线下电影活动等多重福利相送!!!)

扫一扫,更多福利等你~

“毒药”欢迎读者来稿,主题方向包含综述梳理、热点评论、影评等,一经采用,稿酬优厚,另有电影票、精选好书等福利相送。稿件投递邮箱:

商务联系微信:muzichichu

-THE END-

对谈大咖

———

罗比特·麦基 | 李安 | 田壮壮 | 贾樟柯 | 宁浩

关锦鹏 | 刁亦男 | 饶晓志 | 董润年 | 李霄峰

五百 | 张大磊 | 吕行 | 侯鸿亮 | 樊路远 | 宋歌

陈祉希 | 许月珍 | 龚朝晖

深度解读

———

金刚川 | 花木兰 | 姜子牙 | 我和我的家乡

夺冠 | 我们:《夺冠》幕后纪实 | 麦路人

异星灾变 | 信条 | 菊次郎的夏天 | 一点就到家

五条人 | 掬水月在手

微信公众号最近更改了推送机制

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

将[毒药]设置星标

多点在看

这样就能更及时地

接收收到我们的推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