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泼洒过祖辈热情的黄土地上,扎根着中国最顽强且最具有开拓精神的农民,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在他们身上,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窥探出带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精神品格。
一方面,他们在自我实践中慢慢筛选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继承,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磨合中,渐渐地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文化。
因此,在推陈出新中所恪守的淳朴本性,让那些个被时代发展裹挟且早已浮躁的人心,不至于在物欲横流中日渐迷失。可是,随着老一辈人的渐渐消亡,这种本应该继续发扬的优良传统,在青黄不接中逐渐产生断层。
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所以我热爱着那片土地,也对于将镜头对准农村和农民的影视剧格外喜欢。当然,我这里说的影视剧,仅仅指的是过去拍的老片子。虽然没有庞大资金的支持,却在忠于生活的虔诚态度中,热情饱满地创作出永不失色的不朽影片。
我想,大概第四代导演是最具有发言权的,他们没有像第三代导演那样融入过多政治和革命元素,也没有像第五代导演那样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故事本身,经历过社会变革后结合自身实际的思考,让他们更多的将目光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从而挖掘出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最本真的民族精神文化,比如,吴天明导演拍摄的《老井》。
《老井》上映于1987年,根据郑义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从小说到电影,当把文字视觉化后,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带着对于生活最炽热的爱,让观众重新回到了那个贫穷但团结的年代。而吴天明导演最擅长的写实风格,总是能够打破荧幕束缚,实现与观众零距离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虽然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群山环绕的小山村里,但吴天明导演却大胆的选择用带有油画般质感的色彩来展示人们的生活环境,于是,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我们总能感受到勃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无论是落后的还是开放的,无论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无论是争斗的还是合作的,这里的人们依旧热爱着生活,并且总在为子孙后代的福祉努力奋斗着,这大概就是中国农民群体普遍具有的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
水资源严重匮乏,几代人不断挖井,这是故事整体的叙事脉络,而其中添加进去的孙旺泉、喜凤和巧英三者之间的爱情部分,则让这部电影拥有了更多的戏剧冲突。
当然,这里爱情部分的加入,并不是为了制造话题性和噱头,而是通过封闭环境中人们对于美好的追求和向往,让原本被遗忘的小山村总是透露着一丝希望的光明。喜凤对于孙旺泉的爱是传统保守的,巧英对于孙旺泉的爱是现代开放的,虽然,这是具有冲突的两种爱情观念,可是,放在电影所处的那个时代,却更能凸显出那时候社会变革中人们面临着的巨大精神压力。
我想,吴天明导演是懂生活的,所以,在改革开放将近十年后的发展大环境下,他固执地选择将关注点放在农村人努力摆脱困境的奋斗上来,而将这种奋斗具体化后,就变成了电影中老井村几代人拼命挖井解决吃水问题这件事情。
张艺谋饰演的孙旺泉最初是不被看好的,吴天明力排众议下的大胆启用,让这个毫无表演经验的摄影师居然把这个角色给演活了,无论从形象上还是性格上,都透露着浓浓的朴实和拧巴劲儿,他不是在演农民,而他就是农民。
影片里,孙旺泉向往着外面的生活,可却无法摆脱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于是在家长制的压迫下,他不得不服从安排娶了同村的寡妇喜凤,可内心却又无法忘掉青梅竹马的巧英。从表面来看,这有点像狗血的三角恋,可如果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中却透露着当时农村和农村人发展所面临的尴尬窘境。
物质的追求造成精神的错位,外部环境的挤压造成自我内部的迷惘,想要用新观念改变旧观念,却总也无法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于是只能选择妥协,可内心的不甘又倒逼着个体不断汲取群体中最优质的品格,然后,反过来尝试改变外部的环境。这也许就是孙旺泉从县城学成归来后,坚定地答应村长无论如何打一口有水源的井出来的重要原因,这不是在赌气,而是为了争一口气。
细腻和真实是我看这部电影的直接感受,可每个人物身上所存在的矛盾与纠结的情绪,又让我不由得产生一种压抑感。无论是数次打井出现的人命事故,还是以孙旺泉为主的年轻人的爱情,或是老一辈人想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找出水源的固执,似乎电影从一开始就提着一口气始终没有放下。
影片开头光膀子打井的身影,在若明若暗的灯光下,凸显出人与自然奋斗的勇气和决心,可是,迟迟不见有水源出现,也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渺小给刻画了出来。
其实,类似的矛盾与冲突在电影里有很多地方都表现了出来,比如保守的婚姻观念与自由的恋爱观念,比如落后的直觉找水源方式与科学测量找水源的方式,比如家长制独断专行与开放式的民主协商等等。
在时代变化发展中,无论是外部环境的矛盾还是自我内部的矛盾,这些都不断在农村上演着,而深陷其中的农民,不得不一边坚守着祖辈们传承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一边又挣扎着由被动到主动地吸纳着新的价值理念作为补充,我想,这对于农村发展来说,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的。
虽然,吴天明导演在电影里,并没有着重强调农村正在酝酿着的潜在变化,可是,透过很多细节已经呈现出了这种变化,巧英从城里带回来的黑白电视,挖井年轻人休息时跳起的迪斯科舞曲,孙旺财去世后棺材里放进去的时尚杂志。所以在我看来,挖井找水只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情,而电影的重点在于,利用老井村祖辈们挖井找水源这件事,将改革开放后农村为摆脱困境而不断奋斗的精神进一步提炼出来。
所以说,无论是孙旺泉还是巧英子,当电影发展到最后,他们已然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象征意义。此刻,我们就能够看出吴天明导演对于这部电影寄予的厚望,他在承前也在启后。那些怀揣着憧憬和向往留在农村的人,那些勇敢活出自我却也坚守传统品质的人,那些为了未来子孙后代不停奋斗的人,要时刻记得自己的身份,因为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快速发展中,迷失是很容易,坚守却是很困难的。
《老井》是一部带有浓厚时代特色的电影,故事发生背景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而内容则是关于代代相传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里面包含着奋斗,传承,坚守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尽管压抑但却涌动着蓬勃生机,尽管暗藏着很多矛盾和冲突,却也带着对于美好的憧憬和尝试性的新旧融合。
在电影结尾,看似大家都失去了继续打井的信心,很多人也都在抱怨和质疑着这么做的必要性,甚至有了不想拿钱填补一个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无底洞的想法。可是,当喜凤捐出家里的缝纫机,巧英把自己的嫁妆全部拿出来时,老井村的人抱怨归抱怨,还是会重新凝聚起力量来投入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挖井事业里。
此时,电影戛然而止,并定格在了那块铭刻着老井村一代代人牺牲和努力的石碑上,这个时候,挖井已经超越了它原本的意思,上升到了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上,这大概才是整部电影的核心主题。
采用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以老井村为跳板来窥探整个中国的发展历程,在传递传统精神文化的同时,并没有陷入狭隘的民族保护主义之中,而是融入了时代发展中的新鲜事物和新鲜文化,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也是成为不朽名作的重要原因。
电影《老井》是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仅是时代的纪实影像,更触及到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精神文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纵使暂时无法对抗自然,但却从不放弃一丝一毫反抗的机会,这大概就是老一辈人最高贵的品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3年后重新回看这部电影,还是会感慨万千,我想,这样的故事大概不会再有了,这样的电影人也不会再有了,不是时代变了,而是人心变了,变浮躁了,变势利了,吃水总忘挖井人,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