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会”说话,日常生活这三件小事,提高孩子语言能力

2020-04-07     素质教育观察


你的孩子会说话吗?这个问题可能很多家长觉得奇怪,说话不是很简单吗?小朋友最晚两三岁都会开口说话的,但其实,会“说话”和“会”说话是不一样的。


之前看霍思燕一家去参加一个节目,嗯哼的一句话又让我羡慕起了霍思燕。
主持人问嗯哼,将来如果有了孩子会不会打他。嗯哼说他是男生,不会生孩子。杜江提醒他,以后会有太太,太太可以帮他生。嗯哼却表示自己只喜欢妈妈,不会有太太。
这简直让视频前的我姨母心爆棚,试问谁不想要这么一个会说话的宝宝?对比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己家里只会哭闹打滚的娃,是不是心情复杂?


会说话的小朋友能够不动声色地化解问题,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又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不管在哪里都是人气爆棚,完全不需要家长担心。
那不会说话的小朋友呢?去了幼儿园能不能够向老师表达自己想要什么?在外面会不会被欺负?有没有发生不开心的事?可能问他他也表达不清楚。

小到交朋友、班级竞选,大到面试、人际交往,会说话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那么我们该怎么培养孩子,让他从小开始“会”说话呢?


1


你问我答讲故事,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增加一点问答环节。



在孩子2-3岁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对画面进行描述一般故事书上都会有些插图,比如在讲述白雪公主故事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对小矮人去挖矿的情节作一点描述,“这七个小矮人按顺序都有什么特征呢?”“第一个戴眼镜。第二个爱生气,第三个胖胖的,第四个打瞌睡...”这类的问答,能够开发孩子的思维,在有趣的故事中学习。



在孩子3-4岁的时候,可以将难度升级,在讲完故事后提出问题。上次我给孩子讲灰姑娘的故事,讲完之后我问孩子灰姑娘的马车是用什么做的,他思考了几分钟才回答我是南瓜。

如果孩子能够对你的问题作出一个正确的反馈,说明他有在认真听,要是反馈错了,可以和孩子一起再重温一遍,但重温的时候要让孩子看到要点,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五岁之后,可以转换视角让孩子锻炼一下他的判断力和思考力在给孩子讲完小红帽的故事后,可以让他从大灰狼的角度出发,重新思考故事会是什么样的。这样一来,不仅是锻炼了表达能力,对语言组织能力也有提高的作用。


2


和孩子一起动画配音



现在的小朋友都很喜欢看动画片,与其让孩子们在动画片里沉迷,不如给他们找点事做。我家的小朋友爱看小猪佩奇,他自己选择了佩奇的角色,我选了猪妈妈的角色,然后把电视静音,我们一起合作配出画面中的内容,有时候也会将它录成视频。小朋友们看到自己给喜欢的动画片配音,会很有成就感,还能让孩子展开想象,就算不是原来的故事情节,也是值得鼓励的。


3


说服游戏



就算是小朋友也常常会有和我们意见不一样的时候,发生争执时总是很头疼,我们可以把这种拉扯转换成游戏。最常出现争执情况的应该是在玩具店里,孩子想买家长不让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撒泼打滚,场面一发不可收拾。家长们可以让孩子列出想要这个玩具的三个理由,再和他一起分析这些理由的是不是有合理性,成不成立,有没有达到买的必要。

这个小游戏其实算是一场小小的辩论,孩子四岁左右正是逻辑能力建立的时候,想要说服别人,就需要孩子的思维和语言同时发挥作用,同时也是在告诉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武力和耍赖永远不是解决的办法。


用日常生活中的三件小事,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是不是让这件事有趣得多?

(图片来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B4LXHEBfwtFQPkdzuQ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