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孩子7岁前要让他学会服从。这样,在他上学后,整个小学期间,他就能够按时上学、上课认真听讲、按时按量完成作业、日常生活作息有规律,到时,他的一切将会按部就班,如礼如法。
在这期间,他会得到“尊言”,不会得到批评。于是,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将会时刻伴随自己成长。
这段话我也思考了许久。
学会服从,的确有利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适应和得到老师的肯定。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相对顺畅。
一个不懂服从的孩子,是无法学会与社会相处的,甚至常常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意外的伤害。很多熊孩子就是例子。
但其实,很多时候,事情都有两面性。一个过度服从的孩子,他也可能因此走向没有自我和胆小自卑的另一面。
这一点我亲身经历过,有着深切的体会。
曾经,我就是一名非常遵守规则的、按部就班的、从不违反学校纪律的小学生。我每天早睡早起,按时上学,上课专心听讲,作业认真写成,学习成绩优秀。
但整个小学期间,我却十分自卑。我不如其他同学会玩,不会跟人吵架,甚至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常常被其他同学欺负,甚至被孤立。
老师也没有因为我学习好而喜欢我,肯定我,还在评语中写我“性情软弱、爱哭”。而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自我,甚至对人生很迷茫。
服从的意义
很多人把服从等同于听话。但其实,服从与听话之间是有区别的。
服从,是一个人受到外界压力后而产生的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首先,服从是一种无论你是否认同,都要依照外界的要求而进行的行为表现。也就是说,服从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服从的前提是放弃自我意志,顺从他人意志。
比如,服从命令,服从规范和制度,服务指挥,服务安排等。一个人选择了服从,他就可以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而听话,不一定是强制,孩子可以选择听话,也可以选择不听话。听话,更多的是一种顺从。
顺从是一个人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来做的一种行为倾向。顺从的两个要点是:接受他人请求和让他人得到满足。顺从里面有主动的成分,所以,它不是强制性的。 比如,孩子天生顺从父母,很多人会顺从有能力指引自己的人。
马斯顿博士在谈到顺从和服从的区别时说,顺从是是愉悦的,相信强势的那方是自己的盟友,自己只需要跟随就可以,不需要质疑与反抗;
而服从是痛苦的,质疑强势方的正确性,或者不相信对方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时刻脑子里都在酝酿着改变现状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顺从是自愿的,里面包含了认同与相信。所以顺从是享受着当下,而服从是在对抗着当下。
学会服从是规则意识的前提
7岁前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这期间孩子需要自我塑造,同时也需要学会与他人之间的正确相处边界。 所以,孩子既需要爱与自由来构建自我,也需要规则来让他们学会社会化。
从本质上说,自由与规则是不冲突的。因为,自由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规则制度的依据。
在重大的安全与原则性问题上,让孩子学会服从,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纪律、道德规范与规则感意识。这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在小事上让孩子处处服从,就是控制,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会让他们失去自我或引起反抗,产生强烈的叛逆,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与顺利成长。
很多家长都会希望孩子上学后表现听话。尽管有时候,我们也知道老师或学校的某种做法不合理,比如布置大量重复抄写的作业等,但由于我们担心孩子提出不同意见会受到老师的歧视或报复,我们就会希望或要求孩子忍让,以服从老师的安排。
如果这种现象不是很常见,是一种可接受的日常挫折。但是,如果是长期的或过度的忍让和服从,就会在孩子心中埋下隐患,给他今后的成长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当孩子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力量也变得越来越强大时,他就不再听家长的意见,也不愿意一味地顺从老师。
这时,他们爆发出来的力量就会变得十分强劲,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可怕或愤怒,觉得曾经听话的乖孩子,怎么突然变成了自己不认识的样子。
这其实是之前埋下的伏笔,因为他们遵守了不该遵守的规则,失去了不该失去的自由,他们就会用其它方式把它夺回来。
在哪些情况下,孩子需要服从,哪些情况下让孩子拥有自我意志与自由呢?
这个衡量的标准是:所制定的规则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1岁前的孩子不需要任何规则,只要按照天性成长就好,父母不应该让孩子适应大人的需求与作息,这是违反孩子自然成长规律的。
1-3岁的孩子,需要服从的规则是:安全第一。不伤害自己,不故意攻击伤害别人。除此之外,应鼓励孩子自由地探索,不要对孩子过多地干涉和限制。
3-6岁,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时期。这期间孩子主要遵守的规则有:
按时上幼儿园;大小便要去洗手间;
不故意破坏他人和幼儿园的物品;
不从楼上往楼下扔东西;
不虐待动物;
不随意从超市和别人的家里拿东西;
不故意伤害自己和他人;
不强行观看和触碰他人的隐私部位。
孩子偶尔出现违反以上规则的行为是正常的,但家长发现后要及时制止并给予教育和纠正,让孩子不再重复犯错。
家长要尊重孩子在规则以内享有充分自由的权利,同时在孩子犯错时,只针对其错误行为进行惩罚与教育。不要上升到道德与人品层面,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否则只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由此可能产生深深的自卑感与羞耻感,成为他心理成长的障碍。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感谢素粉的喜爱,素质教育观察也为你贴心准备了这份阅读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