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孩子一哭闹起来,家长们就拿起手机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玩游戏或者播放动画片,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这种行为正在慢慢减弱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很多孩子由于在语言发育的过程中忽视了语言的培养,导致在之后的生活中孩子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其实生活中很多状况会导致孩子语言表达存在问题。
1
看电视过多。
开头有说过,很多时候家长把电子产品当成制止孩子哭闹的工具,2岁以下婴幼儿看电视时间过多,会让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剥夺孩子的思考能力,对电视的过度关注,让孩子对其他人的关注减少,让他没有想要表达的欲望。
2
心理言语机制发育没有成熟。
心理言语机制是指语言在大脑内的加工和表达启动过程,加工过程包括词汇、句子和语法的加工。如果孩子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语言表达不好,家长不必太过担心,因为每个孩子之间的心理言语机制有个体差异,有早有晚。
3
家人包办让孩子没有表达动力。
关于这个问题,可能每个家长都会不小心对孩子呵护过头,朋友家的小孩是独生子女,他们夫妻俩也是家里的独苗,他们家的小孩集六个家长的宠爱于一身。
一次到访他们家,看到孩子正坐在床上看电视,而孩子的奶奶给他摆了张小饭桌到床上,宝贝的各项事情根本就不用想就有人帮他准备好了。如果孩子的需要和愿望不用提出就可以得到满足,孩子就没有表达的动力。
4
缺乏语言交流环境。
大人本身对于语言表达没有欲望,比较沉默寡言,又很少带孩子出门和同龄小朋友交流,孩子想交流也找不到对象,就很容易造成语言匮乏的环境。
这是很需要重视的,有个同事平时很少和别人来往,一整天下来总是不说一句话,本身不喜欢社会交流,更别来带孩子出门和朋友玩耍,孩子处于这种氛围也总是怯怯的,上次在街上遇见也只敢躲在同事身后不说话。
5
语言理解能力差。
理解是语言的基础,孩子处于一个语言贫乏的环境,缺少对语言的理解,自然对语言表达有影响。
6
对故事情景和情节的构建能力差。
孩子在两岁之后能否把一件经历或者一个故事叙述清楚,是由大脑的认知能力为基础,还和大脑的判断能力、记忆能力,大脑内故事情节的构建相关的。
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对孩子的个性有影响,表达能力好的孩子乐观积极,喜欢交朋友,表达能力差的孩子人际交往差,沉默寡言;而且口头语言能力是学习文字的基础,对孩子识字、造句、写文章也有很大影响。身为家长,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呢?
01
强化逻辑。有些孩子敢于表达,但说起来话天马行空,一会儿东一会西让人摸不着头脑,这种情况就是语言没有逻辑。需要培养小孩的顺序感,让他了解陈述一件事情的顺序,还有一个事件由哪些因素构成,在小孩思维跳脱时要适时引导。
02
增加词汇。孩子要把话说的清楚、有条理,就需要丰富词汇量,才能在他想表达时有“话”说。词汇量的增加除了多听、多说之外,阅读也是很重要的。
我会和小孩约定每天有半小时的亲子阅读时间,因为小孩没有办法识别很多字,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家长辅助观看的。除此之外,可以试试和孩子玩词语接龙和传话游戏,我家孩子对这两项游戏总是乐此不疲,在丰富孩子词汇的同时,还能培养他的表达能力。
03
提供表现机会。有些孩子在说话的时候会胆怯结巴,是缺少和别人的交流经验,可以让孩子把每次在众人面前表达当作一次试胆游戏。
孩子对朗诵有兴趣,但每次面对很多人时总是紧张,我告诉他在面向大家时如果紧张,可以把大家都想象成南瓜,让孩子在家人面前讲话,再慢慢扩展到亲戚、朋友、陌生人,当孩子就逐渐习惯在大家面前发言时,紧张感就会消失,锻炼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胆量。
04
注意循序渐进。孩子的语言表达不是一天就能改变的,孩子有他自身的发育规律,在不给孩子施加太多压力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发言,帮助孩子好好组织语言,让他“词能达意”。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让我们细心呵护,让他们好好成长。
(图片来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