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洛阳“建春门”
10月10日早晨,天刚放晴,湿漉漉的空气适合骑行,好不犹豫的骑上我的山地车,一路向东,探寻“建春门”所在地:偃师首阳山韩旗村。
这是个距离洛阳最近的村庄,西邻白马寺,北结孟津平乐村,1400多人口居住在东城墙的西侧,村里最显眼的建筑并不是古代城墙,而是这个“宏伟”的过村水渠,1976年的这个大水利设施,高大威武,设计师把“拱桥”发挥到了极致,看到它,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东边不远的“旅人桥”。该水渠原意是引洛河水上山,灌入中州渠浇灌农田…村里老人家们说:放了一次水,不知为何,再也没使用过…如今已是破烂不堪,快成“文物”了。
汉魏故城的东城墙距离水渠很近,村民说很长。看到这夯土造就的文物,如此“凄惨”的现状,我无语了……
建春门是在这里吗?踏着泥泞继续向西北方向探寻,田地里空无一人,寻觅增加了难度,好不容易遇上几位老人,不知或耳聋搞的我好无奈。
继续向西北寻找,已经保护的东、北城墙我已经来过几次,驻守在这里的老师傅非常热情,唯一的不好就是老人家耳朵聋了,戴着助听器的他还是听懂了我的来意,向我指明了北门的位置。
汉魏洛阳城建春门,最初始建于东汉,称上东门,后改称建春门。太和十七年,高祖迁都洛阳,诏司空公穆亮营造宫室,洛阳城门依魏晋旧名。
东面有三门:北头第一门,曰"建春门"。
汉曰"上东门"。阮籍诗曰:"步出上东门",是也。魏、晋曰"建春门",高祖因而不改。
1985年冬,汉魏故城工作队对北魏建春门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遗址在今洛阳偃师首阳山镇韩旗村(韩旗屯)。当时洛阳东城墙上有3座城门,靠北边第一门即上东门,门洞宽约18.5米;第二门是中东门,门洞宽约12.5米;第三门即最靠南的望京门,门洞宽约8.8米。
翻阅历史,称“建春门”的有多处,单单洛阳就有三处,李家楼镇的隋唐“建春门”,东关大石桥西东大街的金代“建春门”,可最早最大无疑是韩旗村的这个大城门了…
很可惜,刚下过雨,田地里太泥泞了,我无法拍到遗迹,村民们讲:也看不到啥,发掘后又回填了……
看到韩旗村这个半途而废的“广场”,再看看隐秘在地下的城门;残缺的城墙,威武霸气的水渠……其实,韩旗村也是可以在旅游上做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