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脚步里
宜城一些有着辉煌历史老街巷
任凭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斑驳的印记
半个多世纪的变迁
虽经历了起伏兴衰, 几起几落
但也承载着一座城池的成长
一个时代的记忆
杨家塘街
杨家塘街, 位于大观区龙山路街道近圣社区。街呈东西走向。东自近圣街口,西至四方城街北段。全长约270余米。
小街东窄且弯曲,西直则较宽。其实,东段南面还有条街,这是片区改造形成的,与西段拉直到张恨水故居拐向东北与近圣街相连。两条街之间就是杨家塘,现已填平建成社区文化广场。
街的两侧是居民楼,邻街一层多为店面;中段北侧是市第二人民医院。
杨家塘街的故事
抗日战争爆发,张恨水回安庆避乱,并在元宁巷置下房产。在元宁巷短住之后,因战争吃紧,先生又携家西上。十多年后,先生再次回安庆,在元宁巷寓所写下了《长日绵绵话安庆》。
史料记载中的“安庆元宁巷张恨水故居”已被拆除。现在其地基上建有一间水泥平房,平房墙壁上布满了小广吿及其它涂鸦,锈迹斑斑的钢筋门上挂着锈蚀得难以打开的铁锁,这就是今天的“张恨水故居”
卫门口东巷
门口北巷,或许好多安庆人并不知道,过去称卫门口街北二巷。位于迎江区孝肃路街道荷花塘社区,巷子南北走向。南自卫门口街中殴,北抵市体育场围墙。全长约120米。
这条小巷虽不繁华,却也热闹,从早到晚人流不断。尤其早、晚到体育场健身锻练的人川流不息。
巷子东侧是安庆市四照园小学,西侧是居民楼,南段一层有几家店铺。北端体育场围墙过去有道门,方便进出,后被堵了起来。
卫门口东巷来历
据安庆老城闲人的《历史卫山头与现实卫山头》一文介绍:“九头十三坡”中的卫山头,虽街名不存,但大多老安庆人仍十分熟悉。卫山头在安庆“九头”中,知名度略次于高井头,排名第二。
这里的“卫”,是老古词,从明代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卫”是明代的军队编制。当时安庆营设守备,管水师500名,并辖安庆、九江二卫。至清时,又改设卫守备,专司芦课屯粮征解济运之事,类似现在的后勤部。
前后卫署(清后期为镇协府)都设在卫山头附近的双沟,1816年曾有过大的修建,三堂四院,大门外立有两坊,规模宏大。咸丰战乱,这一片建筑均毁。卫山头、卫门口均因此而名。
上世纪20年代初,卫山头向北,西边是黄家操场,东边则是安庆六邑联立中学。卫署之东,曾建有阮忠节孝烈(之钿、之钎,怀宁人,《明史》有传)二公祠。
新市巷
新市巷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 但一说好吃街,,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地处闹市中心,繁华地段, 位于迎江区宜城路街道钱牌楼社区。巷子南北走向。南自钱牌楼街中段, 北至人民路西段, 全长80余米。
小巷两侧均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店铺,基本上都是从事饮食的,油炸、烧烤类店最多,被誉为"美食一条街", 人们习惯称之"好吃街"。
巷子北段, 东侧是人民剧院即人民大会堂, 西侧有九龙大酒店。北巷口东有一辆爱心献血车常年在此等候, 方便市民献血。
新市巷旁的人民剧院
人民剧院的前身是人民京剧团, 那时一个剧团一个剧场, 所以又称京剧团基本剧场。
1956年之后, 剧团均由公私合营性质, 改为国营性质, 剧场也随之更改。
1957年进行了翻盖, 翻盖后的剧场, 安庆地委曾命名为“人民大会堂”, 但之后改为“人民剧院”。人民剧院真正挂牌是1957年。
当时人民剧院放电影很少, 主要是开会和演戏之用, 是安庆城名副其实的政治文化中心。
—来自人民剧院工作人员黄代善老人
西丁家巷
西丁家巷,安庆的年长者或住在北正街、关岳庙、四方城一带的人都比较熟悉,是安庆的一条老巷, 民国地图上有标注。该巷位于大观区龙山路街道四方城社区。
巷子南北走向, 南自关岳庙街中段, 北至西丁家巷36号, 全长120余米。
小巷南高北低,南北宽中段窄,多数不到两米宽。巷子两侧均是高高的围墙,东侧中段是安庆市外国语学校, 北段是几栋居民楼。西侧则是安庆监狱即饮马塘监狱。
西家丁巷
据史料记载, 饮马塘监狱, 是安徽省第一监狱之前身, 亦是安徽现代监狱之源头。因坐落在安庆城内饮马塘, 长期以来, 安庆市民习惯称之为饮马塘监狱。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 清廷准于在安徽省城安庆设罪犯习艺所一区, 建所时立"习艺所"石碑一块,至今犹存。它长约1米, 宽0.7米, 粘贴在监区大门旁的围墙上。
习艺所于宣统二年(1910年), 改为模范监狱, 省城府司县三狱和习艺所、新羁所各犯全部划入。
中共领导人任弼时、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等, 都曾被国民党当局作为政治犯关押在此。
解放初期, 饮马塘监狱定名为"皖北安庆行政区监狱"。1952年6月, 改为安庆专员公署公安处直属劳改大队。1955年6月, 由安徽省公安厅正式定名为"安徽省第二监狱"。1994年底, 《监狱法》颁布实施。次年初, 按照司法部统一部署, 更名为"安徽省安庆监狱"。
2009年9月19日, 安徽省安庆监狱老监狱区近千名在押犯安全转移新建监狱区, 拥有百年历史的饮马塘监狱空置后对外出租。
插竹巷
插竹巷,位于迎江区建设路街道南水回族社区。巷子东西走向,东接小二郎巷, 西至大南门街, 全长约120米。
巷子东段南侧曾是依泽小学, 现为安庆市登云学校。西段南侧就是登云坡顶、盛唐山巅。北侧为居民区。
插竹巷来历
据安庆老城闲人的《插"烛"为巷?插"竹"为巷?》一文中介绍,插竹巷旧名为插烛巷。抗战之前, 插竹巷附近有两大庙宇, 一是药王庙, 一是府城隍庙。两家庙宇都香火旺盛。周边商家, 也多经营此类商品。插烛巷中的"烛", 主要为这层意思。
安庆府城隍庙最早建于元代。早先就有抬菩萨巡游的习俗。每年五、七月的望日, "巡城为会, 以乐神祗, 一国之人皆为狂"。府城隍庙规模宏大, 庙宇轩敞。每年春节庙会, 地方小吃、特色手艺、民间杂耍, 以及烧香者敬佛者逛庙者, 将这一带挤得水泄不通。
民国后, 安庆府城隍庙两庑十殿改建为戏园, 后又为驻军所占。1921年殿后的同治阁改办第九小学。安庆沦陷后, 逐渐废弃,香火不再。插烛巷中的"烛"也失去意义, 因而约定俗成, 改成了现在的插竹巷。
月牙宫巷
月牙宫巷,位于迎江区宜城路街道钱牌楼社区。巷子东西走向,东自大南门街中段,西至建新街中段,全长99米。因巷道似月牙而得名。
小巷遒路近5米宽,且基本上宽窄一致。地面铺设的是条石,很平整。两侧均是居民区。老安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蓄水池就在巷子西端的建新小区。
月牙宫东巷来历
据旗杆街先生《蓄水池巷》资料记载,在巷子西侧的建新小区里,就是蓄水池的旧址所在。走进这个不太年轻的小区, 触目所及的楼栋、树木、水泥路面, 实在看不出哪里和蓄水池、和水相关。
"蓄水池早就被填平了, 我们小时候还见过呢"。居住在附近的老居民唐国平回忆说, 蓄水池就是一个小池塘, 周边的居民俗称其为"乌龟塘"。面积不大, 水深也有限, 经常有人在边上洗衣洗菜。虽然只是个小池塘, 但是对于当时居民来说, 却具有着特别的意义。
张健初先生的《老安庆》中介绍: "安庆老城错综复杂的街巷中, 有两条街与"火"有直接或间联系。其一是城东火正街, 其二是城南蓄水池"。蓄水池街名直白, 就是为老城突发性火灾备用的蓄水池, 隶属于清末建立的民间组织镇安水龙局”。
由此可见, 蓄水池不仅仅给居民提供洗菜洗衣的便利,还有着消防的作用。
里仁巷
里仁巷,位于大观区德宽路街道腊树园社区。这条小巷南北走向。南自玉琳路西段,北至腊树苑7号楼,全长约220米。或许因孔子《论语》"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而得名。
巷子东侧为市第一工具厂和双益纺机公司,均已停产;西侧为多栋居民楼和里仁幼儿园。
里仁巷来历
据资料记载,里仁巷曾是清末长江水师副将署的所在地,其(长江)水师协署驻扎在里仁巷隔壁的小巷,后称水师巷。
1929年8月,高琦小学建校于里仁巷长江水师副将署,清代的马营曾设在腊树苑旁的万松山中。民国时期,这里曾是安庆棉业公所所在地,公所下面还专门成立棉业公所救火会。
里仁巷曾有两座民国时期所建的大宅,均为蔡家大宅。大宅的主人是赫赫有名的安徽省城总商会的首任会长蔡敬堂。
曾听人说过,凭蔡敬堂当时的经济实力,能买下西门的半条街。蔡敬堂在同安门大巷口茶泰开有和糖杂号,在西正街开有道生杂货店,还在大南门外投资建有安庆商办电灯厂。蔡敬堂在城西是顶天立地人物,能左右整个西城商界。
安庆的这些街巷
他们承载了生长在这里的居民的感情
也传承了城市的历史
你还知道哪些安庆老街故事呢?
(关注安庆,聊安庆,聊生活、房子、安庆发展,加jingcaianqing001为好友,注明“进群”即可入群交流)